|
高考地理试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20-01-08 13:22:56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下图中数字表示大气受热过程,字母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2分) (2)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 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原因。(3分) (3)说出丙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对过程①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4)人类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简述该环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0分) (1)甲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易受侵蚀,形成谷地(2分) (2)②会增强(1分)原因:地面反射率变小,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辐射增强。(2分) (3)丙处是岩浆活动(火山喷发) 大量火山灰导致①作用明显减弱(削弱)(2分) (4)d(1分) 形成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1分) 形成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1分)
本题解析: (1)图示甲处岩层结构是中心老两翼新,呈拱形,是背斜构造。甲在地貌上表现为谷地,主要是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松散容易被侵蚀。 (2)②是地面辐射。乙处植被少,是深色的土壤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 (3)丙处是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灰,使大气层中的粉尘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增强,导致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①的作用明显减弱。 (4)人类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河流由于重力作用由高向低处流,冲蚀作用形成河谷等侵蚀地貌,在平原地区,由于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等堆积地貌。 考点:主要考查地壳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通车仪式在西藏林芝地区波密至墨脱县80公里处举行,宣告中国最后一条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墨脱公路是在原墨脱简易道路的基础上整治改建而成,据悉该条公路新开挖不久,雨季期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病害频频发生。右图为墨脱地理位置图。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墨脱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 ) ①水能资源 ②森林资源 ③旅游资源 ④太阳能资源 ⑤地热能资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④⑤
| 【小题2】西藏墨脱是世界上最北的热带植被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季风 C.地热 D.纬度
|
【小题3】藏南被称为“地质博物馆”,是由于其地处( )
A.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B.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D.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夏季,西南季风沿河谷深入此地,降水较多,加上纬度低,热量丰富,森林茂密,森林资源丰富;河流水量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如雪山、峡谷等;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地热能资源丰富。因降水多,且位于河谷地带,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资源不丰富。
【小题2】从右图可以看出,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夏季,西南季风沿河谷深入此地,降水较多,而高大的山地阻挡了冬季风风对此地的影响,使得该地冬季温度较高,形成世界上最北的热带植被地区。
【小题3】西藏南部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大板块在此碰撞挤压,形成消亡边界,地壳运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
考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四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题。
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景观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
D.岩浆岩只有在外力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除沉积岩外,另外两类是
[? ]
A、石灰岩和大理岩
B、岩浆岩和变质岩
C、侵人岩和喷出岩
D、花岗岩和玄武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