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我国乌鲁木齐至广州一线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年)剖面图”。回答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a、b、c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b地比c地太阳辐射更强
B.b地比a地降水变率更小
C.a地比c地气温年较差更大
D.a、b、c三地中,c地降水量最小
E.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小的原因是该地处于洞庭湖平原,云雨天气多
F.乙地处于柴达木盆地,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
G.甲地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H.乙地处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
参考答案:1. A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图示反映b地比c地太阳辐射更强;A正确。b地位于内陆地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气候的大陆性强,而a地位于沿海地区,降水量大,气候的海洋性强,故b地比a地降水变率更大,B错误;c位于乌鲁木齐附近,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而c位于广州附近,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a地比c地气温年较差更小,C错误;a、b、c三地中,b地降水量最小,图示c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b地小,原因可能是该地降水较多,阴雨天气比b地多,D错误。
2.结合我国区域分布,乌鲁木齐至广州一线,不可能经过洞庭湖平原,甲地是四川盆地,云雨天气多,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小,A、C错误;乙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处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B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年太阳辐射的分布和我国的区域差异。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清楚的掌握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结合我国的区域气候特征和气候、地形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在平时训练中学生可借助地图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三地同学共同开展一个“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根1米长的杆的影子长度,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图。下图为6月22日三个地区同学所提供的观测结果。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2.关于乙地此时气候特征的描述,最可能出现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E.一年中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
F.一年中降水较少、草木枯黄的季节
G.一年中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的季节
H.一年中降水较多、作物生长旺盛季节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应用。
1.材料反映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日影长度,故第三组数据应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分析甲地太阳直射,即当地纬度为北纬23.5°;乙地正午日影朝南说明当地位于直射点以南,正午影长也为1米,即正午太阳高度=45°,计算当地的纬度为21.5°S。丙地当地正午日影朝北,正午影长大于0,判断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2.结合上题分析,该地的纬度为21.5°S,且当地正午时为北京时间0时,判断当地经度为60°W,故判断当地大致位于巴西高原上,此时为当地的冬季,为旱季。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
A.副极地低压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D.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为7月初,北半球的夏季,则北半球大陆上热而形成热低压,则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A项为北半球冬季时;C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亦为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故错误;D项也是在北半球冬季时,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故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已知沙市(112°E,30°N)的地理坐标,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沙市当地正午时刻,北京时间是?(?)
A.12时16分
B.12时32分
C.11时28分
D.11时4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