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图,等温线a <b< c,回答:

⑴ 该图表示 (南、北)半球;
⑵ 该图 (一、七)月气温分布;
⑶ 图中洋流P属于 (寒、暖)流,若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 渔场;
⑷ 造成图中海陆等温线弯曲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⑸ 若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随着这里洋流的流动,
将会产生的后果是:① ②
参考答案:
⑴ 北 (2分)
⑵ 一(2分)
⑶ 暖 (2分)北海道 (2分)
⑷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同纬度大陆温度低于海洋温度(2分)
⑸ ①加速石油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1分)②扩大石油污染的范围(1分)
本题解析:
(1)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可知,是位于北半球。
(2)根据图中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是1月的特征。
(3)P是由高温流向低温,所以是暖流。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
(4)陆地与海洋冬夏季节的气温差异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
(5)本题考查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利的是加速净化速度,不利的是扩大污染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岛屿北部山脉的大致走向为2.若将该岛屿转绘到等高线地形图上,则甲、乙、丙、丁四处,等高线分布最密集的是
A.西北—东南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东西走向
E.甲
F.乙
G.丙
H.丁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北部有一山脉,根据河流源头分布的状况,将各河源头连起来,可以得出山脉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C对。A、B、D错。
2.根据河流的长度变化,山脉的分布位置,可以分析出,河流落差相同,北侧河流短,水流急,坡度陡。南侧河流长,流速较慢,坡度较小。陡坡处等高线密集,缓坡处等高线稀疏,所以乙处分布要密集,B对。A、C、D错。
考点:该题考查河流与地形的关系,等高线图的特征。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2.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3.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4.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网格区是
A.3°
B.5°
C.8°
D.10°
E.②与③都处于暖温带
F.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G.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H.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I.①和④
G.②和③
③和⑤
④和⑤
①
②
④
⑤
参考答案:1. B
2. C
3. A
4.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我国的省级行政中心最南位置的是海口,大约纬度是20°N,北京的纬度大约是40°N。材料中表明,经纬度间隔相等,所以可以算出纬线间距为5°。B对。A、C、D错。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地区中③位于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②地应该是甘肃境内,为中温带地区, A错。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其他地区都相同,所以,③④两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B错。从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其昼长变化幅度越大,①地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昼长变化幅度比④地大, C对。从夏至到秋分日时段内,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赤道地区移动,行动幅度是23.5°。②地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⑤地纬度位置较低,其正午太阳高度角要大于②地,但是两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是相同的,?变化幅度都是23.5°。D错。
3.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表示人口密集的程度。我国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东部地区大,西部地区环境条件差,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图中①位于新疆地区,因地处内陆 ,气候干旱,人口少,人口密度很小。④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大约在河南,人口密度大,所以A对。②和③都位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差,人口密度相差较小,B错。⑤位于四川西部地区,属于西部地区,人口较少,人口密度较小,C错。④和⑤两地人口密度差值较大,但是比①和④的人口密度差值小,所以D错。
4.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多暴雨,如果植被破坏,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对。图中①地气候干旱,不会多泥石流灾害,冬季多暴风雪、春季多沙尘暴等气象灾害。②地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沙尘暴灾害。④地应是位于秦岭以南的江汉平原地区,植被较多,有洪水灾害,泥石流发生较少。所以A、B、C错。
考点:该题考查经纬网基本知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人口的空间变化,中国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对图中各地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A.①为山脊
B.②为鞍部
C.③为陡崖
D.④为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