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 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岩层弯曲是地壳运动;有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高温条件可能发生变质作用;地表沉积是外力作用。
【小题2】从作用的过程看,符合过程的是C项。
【小题3】沙丘的地形坡度是迎风坡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度较陡。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回答题。
小题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小题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岩石风化形成碎屑物质,残积物经过搬运形成沉积物。
小题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注意区分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和黄土高原的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图为“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处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从岩层形态上看,B处地质构造为 ;从地形上看,B处为 ,原因是 。
(2)G处地质构造为 ;A处地层 (填上升或下降)。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 处,原因是 。
(4)若F点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 板块中,E点所在的岛屿为我国的 岛,此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图中的虚线圈处易形成的海底地形是 。
参考答案:
(1)(4分)向斜;山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因而成山
(2)(2分)断层,上升
(3)(2分)D,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4)(5分)亚欧?台湾?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消亡边界?海沟
本题解析:
(1)从岩层形态上看,B处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接受沉积形成山岭。
(2)G处一侧岩层上升,一侧岩层下降,岩层有了明显错位,形成断层现象;A处岩层也是这样的结构,从岩层的位置可以看出,这一侧是上升的。
(3)油气资源多数情况下储藏在背斜构造中,因而寻找这种矿藏,应该到图示中的D位置寻找,因而这里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构造。
(4)图示剖面是沿着北回归线作的,若F点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亚欧板块上,E所在的山地应该为台湾岛上,因为为板块的交界地区,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活动;图中的虚线圈处易形成的海底地形是海沟。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地球与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