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水的运动》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A.接近消费市场 B.力量雄厚技术 C.接近原料产地 D.接近能源基地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水循环图中1代表水汽输送、2代表海面上的大气降水、3代表海水蒸发、4代表陆地上的大气降水、5为地表径流、6为地下径流。我国的夏季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把海上水汽带到陆地。故C正确。
【小题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南方的河湖水调到缺水的北方,改变的是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差异。故C正确。
【小题3】水循环通过吸引和转化太阳能,使它成为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联系海陆之间的主要纽带;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故A正确。
考点: 水循环及其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说出甲区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5分)
(2)分析R河自M至N的水文特征。(5分)
参考答案:
(1)冲积扇(1分)。
山地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以后(1分),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1分),部分挟带的碎屑物堆积下来(1分),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1分)
(2)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流速度慢,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有凌汛,夏季进入汛期。
(任答5点即可,每点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甲区在河流出山口处,山地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坡度骤降,流速降低,水流的搬运能力大为减弱,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大量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山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2)R河为黄河,自M至N河段流经华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流速缓慢;流量小,冬季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有结冰期,有凌汛,夏季进入汛期。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甲乙两国水系图"材料二:甲国运河众多,大多是在1760到1840之间建造的,在修造铁路之前,担负繁重的运输任务,被称为甲国"工业革命的催化剂"。而乙国运河则寥寥无几。
(1)据图说出甲、乙两国的河流水系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甲、乙两国运河长度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相同点:河流短小,数量众多。不同点:甲国河流大多从西向东流,多运河;乙国河流从中间向四周流。
(2)自然原因:甲国地势起伏较小,适宜开凿运河;乙国以山地为主,地势崎岖,不利于开凿运河。社会经济原因:甲国内煤铁资源丰富,运河主要连接中部传统工业区的煤铁产地和主要城市,早期工业发展对运河的依赖性强;乙国内资源贫乏,对海运的依赖性强或城市多沿海分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小题。
据图可知,该年6~9月洪水灾害产生的原因是
A.降水总量多,流量大
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
C.河床淤积,容水量减少
D.植被增加,阻碍水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示6—9月,长江的流量变化不大,但水位不断上升,反映其排水不畅,河床抬升,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图中水位、流量变化趋势。另外本题还可考查长江洪灾的治理措施。“根本措施”应从导致长江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入手,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而导致河流含沙量加大,故中下游河道淤积,故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是治理长江水患的根本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城市与地理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