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题图信息判断:甲、乙在近地面,丁、丙在高空。首先高空两处的气压一定低于近地面的两处气压。同在近地面的甲、乙两处,甲处空气下沉,气压升高,乙处空气上升,气压降低。高空两地,丁处空气从近地面上升流入,气压升高,丙处空气下沉流出,气压降低。
【小题2】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图中显示了城市风(城郊热力环流)。从郊区吹向城市的风会把污染物带入城市,所以在郊区甲处不宜建立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四选项中只有水泥厂会对大气产生污染,所以B项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热力环流;城市风。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表
地点 | ① | ② | ③ | ④ |
年降水量(mm) | 15.6 | 466.6 | 777.4 | 205.4 |
一月平均气温(℃) | -8.5 | -6.6 | -1.2 | -9.0 |
七月平均气温(℃) | 27.4 | 23.5 | 23.9 | 23.6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气候类型的判断——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四地一月份均温在0°以下,故为温带;②、③年降水量在400——800mm为温带季风气候;①、④地年降水量小于400mm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表中,温度差异不大,故排除A;年降水量差异大,根据我国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成因——海陆位置的不同得答案。
小题2:结合上题的分析:②、③年降水量在400——800mm为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地区),河流可能有夏汛(降水集中夏季)和春汛(季节性的积雪融水);①、④地年降水量小于400mm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分布在我国西北。综上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某一时刻山峰和山谷之间冷热不均形成的一种热力环流,叫山谷风。据图完成题。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2.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山谷风的产生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
B.此时表示的是夜晚
C.此时的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D.此时的风从山顶吹向山谷
E.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运动
F.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下沉运动
G.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
H.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由图可知:此时谷底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表示的是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为“谷风”。
2.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为谷地,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类似于谷地或者盆地地形的区域,白天是谷地为下沉气流,山坡受热快,气流上升;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而谷底比较温暖,气流相对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夜雨。
考点:本题考查山谷风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山谷风的成因,知道谷地多夜雨的原因。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风由山谷吹向山上,为谷风;夜晚相反。如下图所示: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37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8分)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8分)
(3)评价甲地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12分)
新鲜葡萄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会发酸。乙地区夏季利用荫房晾制的葡萄干享誉世界。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4)从当地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9分)
参考答案:
(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1分),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1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2分),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 (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
不利: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任答1点即可,3分。)
(4)该地降水稀少(1分),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2分),多干热风(2分),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2分),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2分)。
本题解析:
(1)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表受热较多的地方,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地表受热较少的地方,气流冷却下降,形成高压,在近地面上形成从高压吹向低压方向的风。图中甲、乙两地的下垫面不同,二者分别为绿洲和沙漠,夏季受热状况不同,造成二者之间的气压差异,从而形成从甲地吹向乙地的西北风。
(2)从甲地向东和向西海拔高度增加,因此该地为谷地地形,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地处于我国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西北风强劲,加之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在谷地加快,导致此地多大风。
(3)风力发电的条件评价可从风能资源、地价、移民费用、开发历史、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回答,注意评价类题目既需要评价有利条件,也需要评价不利条件。
(4)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光照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多大风天气,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
考点:热力环流、季风、风力发电的条件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