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地理》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20-01-08 15:21:09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通常根据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的变化,可以把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动态类型划分为四种: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较低水平波动型和低水平下降型。读图,关于图中各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第Ⅰ类地区属于高水平稳定型 B.低水平下降型地区多分布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C.1985-2003年间,位次上升最明显的地区是甘肃 D.1985-2003年间,位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是新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为推动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二?澳大利亚常年植棉面积50万公顷,平均一个农场400公顷(6000亩),是我国户均植棉面积的2000倍;澳大利亚棉花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同一个品种,采用同一个生产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材料三?图1为“新疆棉花种植区域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农业区域分布图”
 (1)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是?,针对该不利条件当地应提倡大力发展?农业。(3分) (2)据材料总结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具有?、?的特点;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3分) A.市场狭小 B.劳动力价格低 C.政策扶持力度小 D.科技水平低
| E.热量不足 (3)图2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是?,与下表中的?(甲或乙)对应。对比于该国的棉花种植,该农业类型还具有?、?等优点。(4分)
地区
| 种植业比重
| 畜牧业比重
| 商品率
| 劳动力投入
| 甲
| 83﹪
| 17﹪
| 22﹪
| 多
| 乙
| 45﹪
| 55﹪
| 90﹪
| 少
| (4)请你为我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参考答案:共12分 题号 分值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 3分 光照充足?水源不足?节水(每点1分) (2) 3分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任答2点2分)? DE(1分) (3) 4分 混合农业?乙?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土壤肥力(每点1分) (4) 2分 扩大棉花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研发,培育良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利润(任答2点2分)
本题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有灌溉水源;澳大利亚中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东部大分水岭有冰雪融水灌溉。 第(2)题,澳大利亚经济发达、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的热量条件差、交通条件较差、科技水平较低。 第(3)题,图2中A地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表中的甲地区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乙地区为种植业、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分布区。对比于该国的棉花种植,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还有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土壤肥力、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经济收入稳定等优点。 第(4)题,对于我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化发展方向的建议可从扩大棉花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研发,培育良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利润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影响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即可作答。另外本题还可比较新疆与澳大利亚两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中国经济地带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资源条件 B.自然条件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气候条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主要依据。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路线示意图”,完成问题。
1.西线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输水干渠需要穿越2.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为 A.祁连山脉 B.阿尔金山脉 C.巴颜喀拉山脉 D.横断山脉 E.绿洲农业 F.粗放畜牧业 G.水稻种植业 H.基塘农业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1.图示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需要穿越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分水岭—巴彦喀拉山脉。 2.图示地区为青藏高原,故为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注入大西洋加的斯湾.河流全长824km.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所建水利工程大多具有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
 (1)比较A和B地的地形差异及形成原因(6分) (2)分析瓜迪亚纳河谷盛产葡萄的自然条件。(3分) (3)附近海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西欧游客,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对河口生物量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A在以山地为主,多峡谷,地势起伏大(2分),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1分); B地以平原(三角洲)为主,地形平坦,(2分)以流水沉积为主(1分) (2)地中海气候?夏季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1分);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1分); 冬季温暖有利于葡萄过冬(1分) (3)西欧大部分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阳光缺少(1分); 而阿亚蒙特附近海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阳光充足(1分); 而且这里离经济发达的西欧客源地近(1分) (4)地理环境各要素是想到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2分)。? 入海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的萎缩;水生生物的养分减少,入海水量的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2分); 大坝的修建影响了回游性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数量的减少(2分)。
本题解析: (1)学生明白河流地貌的分布地区,A地在上游,主要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谷深而窄,多峡谷;B在河口,主要为河流的堆积作用,多形成三角洲。 (2)地中海沿岸生产葡萄,且历史悠久,主要从自然条件的气候(热量、光照、降水)考虑。此地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冬季温和多雨,热量和降水量满足葡萄的生长。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而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阴雨天气多。所以西欧游客集中此地主要因为阳光充足,另外本地离西欧客源地近。 (4)整体性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一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也要变化。上游河流开发,大量水电站的修建,使得下游的水量减少,水生生物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生物量减少;水电站的修建,阻挡洄游生物的繁殖路线;泥沙集中在库区,下游的泥沙减少,三角洲萎缩。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