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甲、乙两图,完成下题
1.有关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2.已知D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其形成原因
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对流雨
②盛行东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③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A.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
B.A、B两城市所在的自然带类型相同
C.铁路线均位于西部
D.B、C两城市间的距离超过100千米
E.①②
F.①②③
G.①④
H.③④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的综合分析。
1.A项由于甲图表示的实际区域范围远小于乙,故说明甲图的比例尺大于乙图;错误。B项结合A、B两地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A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位于台湾岛北部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两地发育的自然带相同;正确。C项甲图台湾岛的铁路分布于环岛沿海;错误。D项B、C之间跨纬度约0.5°,故实际距离为0.5*111KM;错误。
2.D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该气候的成因是因为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A.俄罗斯
B.加拿大
C.中国
D.澳大利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于受大分水岭的阻隔,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降水量丰富,而大分水岭西部,为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故为了改善大分水岭西侧的农业生产条件,政府实施了东水西调工程。而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主要的工程建设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

1.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较低纬地区向较高纬地区减少? B.由沿海向内陆先减少后增多
C.由平原向山区逐渐增多? D.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多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能丰富与否及其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地风能丰富是由于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B.②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周围高山环绕
C.④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距海遥远? D.③地风能较丰富是由于地处沿海
3.图中M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
A.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 B.太阳能、风能和沼气
C.地热能、风能和沼气? D.太阳能、地热能和水能
参考答案:1.B
2.C
3.A
本题解析:1.东部沿海地区为较丰富区,向西为欠缺区和可利用区,再向西为较丰富区和丰富区。
2.④地大约位于四川盆地,四周高山使内部风力小。
3.M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丰富。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为广东部分地区工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前者是指产业在其原区域仍属于成长性产业(区域的成长性产业),主要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进行的空间的主动移动;后者是指区域的衰退性产业主要由于外部竞争与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战略性迁移。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撤退性产业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的转移
B.一般来说,扩张性产业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
C.撤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
D.扩张性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