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世界沿海地区及河口三角洲分布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下题。

甲、乙、丙、丁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亚麻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根据图示:甲为台湾西部平原,适合发展甘蔗种植;乙为尼罗河谷地,适合长绒棉的种植;丙为墨西哥湾沿岸,适合发展亚热带水果,如柑橘;丁为地中海沿岸地区,可以种植葡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7分)
材料一?某区域图及亚松森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潘塔纳尔沼泽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一块湿地,位于巴拉圭盆地,范围涉及巴西、玻利维亚及巴拉圭等多个国家。总面积达2420O平方千米,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材料三?巴西利亚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表

材料四?巴拉圭是地处南美洲内陆的一个发展中国家,2009年12月。该国政府与世界第二大矿业集团——力拓集团加拿大铝业公司签署了在巴拉圭投资35亿美元的铝冶炼建设项目。
(1)指出图中50°经线以东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2)说出潘塔纳尔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其成为世界最大湿地的原因。(9分)
(3)据表归纳巴西利亚城市径流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4)分析图中铝冶炼工业园区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和缓;海岸线较平直。(6分)
(2)规律:季节变化大(1分);?雨季扩大,旱季缩小(2分)。
原因:盆地范围大,汇水面积大;地势低洼,容易积水;降雨量大,河网密集;水生植物丰富,涵养水源能力强(答对3点得6分)。
(3)特点:地表径流不断增加,地下径流不断减少;(4分)
原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绿地减少,(4分)导致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水蒸发量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小。(2分)
(4)条件:靠近水电站,电力充足;铝土矿丰富;廉价劳动力丰富;地租低;政府政策支持。 (答对4点得8分)
影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面积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工业“三废”污染环境。(答对2点得4分)
本题解析:
(1)在描述地形特征时,主要描述内容有:主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海岸线状况。根据材料一图中的经纬度为:60°--50°W,20°--23.5°S,可以确定该区域为南美洲,图中最大的国家为巴西。50°W以东,北部有“巴西利亚”,是巴西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比较稀疏,地形起伏比较和缓;南部地区等高线较为密集,且临海,所以有沿海平原分布,但是比较狭小;从海岸线分布来看,比较平直。
(2)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密切关系,而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就一定会首先想到气候类型。根据亚松森的气候资料图,可以看出是热带草原气候,所以潘塔纳尔湿地的气候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故湿地面积就会体现出明显的积极变化:干季时面积缩小,雨季时会扩大。
注意题目中的“最大”二字,不仅是湿地,而且面积最大,所以在考虑时就要两方面都要关注。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巴拉圭盆地,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结合材料一地形图,地形为盆地地形,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盆地面积大,导致该区域的汇水面积大;水生植物丰富,涵养水源能力强。再结合本区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较丰富,河流比较丰富,水资源比较丰富。
(3)依据材料三表中数据比较容易看出巴西利亚城市径流变化的特点:地表径流不断增加,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注意使用水循环的原理来解决此问题。根据材料三得知是“巴西利亚城市建设中的水量平衡百分比”,在城市化中,主要是改变了地表的组成物质,而且绿地面积也会随之减少。进而改变了地表径流,使地表水很容易汇集到一起,且停留时间变短,然后通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入河流或者湖泊。在这个过程中,减少了地表的下渗,进而能够变为地下径流的水量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在城市中因地表径流停留时间变短,所以蒸发减少,而且随着植被的减少,植物的蒸腾也会减少,总体蒸发量减少,区域气候可能变得相对较干燥。
(4)注意材料四中的“发展中国家、该国政府与世界第二大矿业集团——力拓集团加拿大铝业公司签署了铝冶炼建设项目”,可以看出该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国家对冶炼工业也大力支持,地价较低。依据材料一图,可以看出该国铝土矿资源丰富,且靠近伊泰普水电站,能源丰富。
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工业本身出发,注意工业所处的区位,针对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综合考虑。因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山区,故会导致山区植被破坏,湿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冶炼工业分布地区,因冶炼工业为重污染工业,所以废水、废气、废渣都会对该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12分)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短,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口运河和水塘。

(1)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6分)
(2)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1)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I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2)(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3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增大水体面积,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1)区域定位该图D湖泊为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世界海拔最高淡水湖),纬度较低(26°S),由于海拔较高(3800米),其气温季节变化是夏凉冬暖(类似于昆明)故气温的年变化小,同时又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保温作用差,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大。降水特征的叙述需要说明量是多还是少,有多少,有何时间变化规律。气象灾害有哪些?气象灾害是由气候状况(气温、降水)决定的,该地气温对耕作业不利的主要是气温的日变化大,夜晚会出现低温;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必然出现旱涝灾害。(2)图6c显示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相互交织,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但为什么要修建水渠呢,又如何解决夜晚低温(利用热容量大的特性)、旱涝(利用水渠的调蓄功能)。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2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中甲地与乙地为世界两个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甲乙两地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与中国开展广泛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合 作,两地成为中国石油的重要进口地区。
(1)分别指出中国进U甲乙两地油气资源所采用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8分)
(2)比较甲地屮①河与乙地中②河流域的手节差异,并简述原因。(8分)
(3)指出甲地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及相应的加工工业部门。(4分)
(4)分别推测①、②两河上游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岸(湖岸)地貌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甲地:管道运输(2分);陆上邻国,沿线地形平坦,可与我国西气东输管道相连(2分)。乙地:海运(2分);临海,距我国较远,海运便利,运费低(2分)。
(2)①河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2分);原因:①河主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融雪量大(2分);②河冬春流量大,夏季流量小(2分);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2分)。
(3)灌溉农业(棉花种植)(2分);棉毛纺织业(2分)。(或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
(4)①河湖口三角洲面积减少且向湖心移动(2分);②河河口三角洲萎缩(2分),海岸线后退(2分)。
本题解析:
(1)从图中可知,甲地为中亚地区,乙地为西亚两河流域地区,甲地为我国陆上邻国,与新疆相连,因此油气资源的运输方式考虑管道运输;乙地距我国距离远,主要考虑成本较低的海运。
(2)甲地位于中亚地区,距海较远,河流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因此流量受气温影响较大;乙地受西风影响,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因此河流冬季流量大于夏季。
(3)甲地降水少,主要发展灌溉农业、畜牧业,因此主要工业部门为棉毛纺织业或畜产品加工业。
(4)①河为内流河,其流量减少,会造成湖口三角洲面积减少且向湖心移动;②河流量较少,则汇入海洋水量减少,会造成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世界两个国家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个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同一大洲
B.都有大量的石油、煤炭和铁矿资源出口
C.两国地形特征基本相同
D.都是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