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乙的比例尺最小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图。
小题1:由于纬线长度的规律:纬度越低,纬线越长;故图示乙船的航线距离最长,说明速度最快;
小题2:图幅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图示甲乙丙三处阴影部分的实际范围由大到小为乙>丙>甲,说明比例尺由大到小为甲>丙>乙。故选D项。
小题3: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乙位于太平洋中间;错误;C项乙到丙向东跨越日界线,日期减一天;错误;D项乙和丙属于同一个时区,时间相同;错误。故选A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每天在校园内将12时42分观测到的正午太阳高度记录下来,并根据观测到的数据绘制出当地一年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变化图(图10),图中横轴上的刻度线对应各月的第一天。据此回答36-38题
小题1:该观测地点位于
A.江汉平原地区
B.海南岛南部沿海地区
C.台湾岛西部平原地区
D.成都平原地区
小题2:图11是依图10时间序列绘制成的日出、日落时刻的变化示意图,能够反映该观测地点昼夜长短变化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正午太阳高度由H1—H2变化期间,兴趣小组在观测地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日出时刻物影朝向一直向北偏
B.正午太阳高度值不断变大
C.昼长时间先变长,后变短
D.正午日影先朝北,后朝南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所以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42,所以该地经度约为110°E,所以该地位于海南岛。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海南岛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夏季白昼时间长,所以②③④符合条件。根据海南岛的纬度较低,所以白昼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小,所以②④较为合理。根据该日经度为110°E附近,日出和日落的北京时间偏迟,所以④符号条件。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3:正午太阳高度由H1—H2变化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当地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移动到当地。所以日出时影子一直朝向西南方向;正午太阳高度值先变小,后变大;昼长先变长,后变短;正午日影始终在南方。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如图中a为晨昏线,b为纬线,m点为a线的纬度最高点,m、n在同一经线上,且纬度差为90°,此时北京时问为2011年9月29日19时。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m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
A.15°E
B.165°W
C.120°E
D.90°W
小题2:关于n点所在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处高原,气候干旱
B.植被为热带雨林
C.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地处南太平洋
小题3:与n地昼长最接近的是
A.24 小时
B.0小时
C.12小时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断和区域环境的分析。
小题1:此时为9月29日,已过秋分,北极点附近有极夜现象,则过m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9时,则该经线为15°E。
小题2:此时为9月29日,秋分刚过m点的纬度接近90° N,m、n位于同一经线上,且纬度相差90°,可知n点位于赤道以南的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小题3:结合上题分析,n地位于赤道附近,昼长最接近12小时 .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两座火山2005年9月喷发并引发数百次地震后,非洲大陆在那里出现一条裂缝。地质学家见证了这条裂缝的不断拓宽和延长,并认为若干年后非洲大陆有可能在这里一分为二。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火山组成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小题2】裂缝从近1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三大类岩石的互相转化,是地壳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之一。
【小题2】裂缝从地表向地球内部延伸,裂开的是岩石圈。
考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交通运输线路及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