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A.20° B.23°26′ C.30° D.66°34′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所绘的“25°N附近某区域示意图”,为正确标注该图的方向,他们测得M城2012年3月15日日出、日落分别在X、Y方向。读图完成1-2题。 参考答案:1.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沿45°E经线各地某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图,回答36-37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来看,出现在南回归线,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45°E,23°26′S),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区时)是9时。
小题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45°E,23°26′S),可以判断正确的是C。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北半球夏半年日数多于冬半年的原因是(?)
A.地球自转速度因经度而不同
B.地球在远日点的公转速度快于近日点
C.地球在近日点的自转速度快于远日点
D.地球在远日点的公转速度慢于近日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速度快慢不均,近日点(1月初)时最快,远日点时(7月初)最慢,所以从3月21日至9月23日,地球运行在远日点前后,平均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从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地球运行在近日点前后,平均速度较快,所用时间较短,选项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图为“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读图完成题。1.此日,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是2.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23°26′
B.43°08′
C.46°52′
D.66°34′
E.该日甲、乙两地物体影子朝向相同
F.该日乙地出现极昼现象
G.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5小时
H.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甲、乙的太阳高度日分布图可以判断,甲的昼长为9小时,乙的昼长为15小时。根据夏至日甲、乙的昼长情况可以判断,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而且两者的纬度一样(同一天,两者的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者之间的纬度差,假设甲的纬度为X,H甲=90°-(X-23°26′),H乙90°-(X+23°26′),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是46°52′。
2.夏至日,甲的影子朝北,乙的影子朝南。乙的昼长为15小时,不可能有极昼现象。由图可知,北京时间4:30,甲地为12:00;北京时间16:30,乙地为12:00。由此可以算出甲地经度为137.5°W,乙地为52.5°E,乙地位于东侧,比甲早12小时40分钟。构建经纬网可以判断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以“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