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材料六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大批中原饥民为谋生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背井离乡“闯”入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史称“闯关东”。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5分)
人口增长:增长速度?(快或慢),老年人口比重?(高或低);
人口分布:人口?(方位)部多,?(方位)部少;
人口迁移:人口以?(迁入或迁出)为主,移民人口比重大。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本国东北迁移的现象,根据材料五、六,分析其各自的原因是什么?(4分)
(3)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和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你认为这句话是对还是错?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说明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慢?高?东(部)?西(部) 迁入
(2)美国:
南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北方城市工业发展迅速,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中国:
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
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土壤肥沃,谋生机会多
(3)对?美国人口消费水平高(1分)?,对资源、环境压力大(1分)?
(或者:?错?随着美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分)?,环境人口容量会提升(1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美国和"闯关东"为背景材料,考查美国人口特点及人口迁移的原因。(1)(2)在分析美国人口的特点和迁移原因时,要依据所给材料分别分析。(3)可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消费水平和科技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自古至今,人口移动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2010年我国跨经济地带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注:“+”表示流入,“-”表示流出)
经济地带
| 净流入(出)人口/万人
| 流入(出)资金/亿元
|
东部经济地带
| +4128
| -4305.87
|
中部经济地带
| -2804
| +2924.82
|
西部经济地带
| -1324
| +1381.05
|
材料二 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注:“+”表示流入,“-”表示流出)
省区
| 净流入(出)人口/万人
| 流入(出)资金/亿元
| ①
| -870
| +907.49
| ②
| +1560
| -1627.22
| ?
?
|
?

(1)结合材料一,说明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2分)
(2)结合材料二,导致人口在①、②省区之间流动的主要原因是?。(2分)
(3)分析我国人口流动对①省区产生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由中、西部经济地带流向东部经济地带(2分)
(2)①省经济较落后(2分)
(3)有利影响:①环境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②缓解了就业压力③增加了经济收入④加强了对外联系和交流(4选3,每点2分,共6分)
不利影响:可能会造成当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2分)
本题解析:
(1)由材料一中净流入(出)人口/万人可以判断,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经济地带流向东部经济地带。
(2)①为四川省,②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差异是造成流动的主要原因。
(3)我国人口流动对四川省区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
有利影响:①环境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②缓解了就业压力③增加了经济收入④加强了对外联系和交流。不利影响:可能会造成当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近几年我国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学成不回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对我国而言( )
A.可缓解就业压力
B.可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学成不回国主要是造成人才流失。?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8分)我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工厂”。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工厂”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挖动”了大半个地球。

(1)在“世界工厂”示意图中,可以增加的区位因素有__①__、__②__、__③__、技术、政策等。(6分)
(2)“世界工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__①__地区,也使__②__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最重要“生命线”。(4分)
(3)“世界工厂”的形成,使我国人口出现了__①__和__②__的新特点。(4分)
(4)试分析“世界工厂”促使了我国区域间形成哪些协作联系?(6分)
(5)中国“挖动”了大半个地球,成为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这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什么深刻变化?(8分)
参考答案:
(1)①交通?②水源?③土地?(每空2分,不分次序,共6分)
(2)①沿海(东都沿海) ②海洋运输?(每空2分,共4分)
(3)①内陆向沿海迁移?②城市化 (每空2分,不分次序,共4分)
(4)劳动力:从中西部向沿海迁移;资源、能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农产品:西菜东运、北粮南运等(每点2分,共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5)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水倒灌;西部高山冰川消融、青藏高原冻土加速消融等等。(每小点2分,共8分,多答不给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本题解析:
(1)此问注意审题,抓住题目信息“可以增加的区位因素有...”的关键词“可以增加”,在“世界工厂”示意图中的区位因素还有交通、水源、土地等因素。
(2)“世界工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由生产的产品主要出口国外,所以使得海洋运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最重要“生命线”。
(3)由题干信息:我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工厂”,可知“世界工厂”在近30年逐渐形成的,在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从内陆向沿海迁移,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过程。
(4)结合上题的结论,可知“世界工厂”促使了我国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劳动力、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等区域间协作。我国的劳动力从中西部向沿海迁移,西部的资源、能源输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而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5)此问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审题不准,对问题“这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什么深刻变化”中“这”判断不准,“这”是指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什么影响,碳排放量大,加剧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西部高山冰川和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等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我国某县2005年—2008年总人口增长变动情况统计表,回答题:
年度
| 年初人口
| 当年出生人数
| 当年死亡人数
|
2005年
| 1560454
| 12825
| 7707
|
2006年
| 1591102
| 13102
| 7832
|
2007年
| 1592102
| 13348
| 7156
|
2008年
| 1618418
| 18255
| 7352
|
2006年该县人口的机械增长为:
A.迁入5270人? B. 迁出4270人
C.迁入4270人? D. 迁出5270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该县从2006年到2007年的净增长人口数量为1592102-1591102=1000人;其人口自然增长为出生人口-死亡人口=13102-7832=5270;而一地的人口数量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影响,故计算该县的人口机械增长为迁出4270人。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人口数量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影响,并结合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自然增长,进而计算该地区的人口机械增长。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