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图中数字表示大气受热过程,字母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2分)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
(2)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原因。(2分)
(3)简述d环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2分)(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褶皱(背斜),岩层隆起抬升;(1分)其顶部受张力,岩石易受侵蚀,形成谷地。(1分)
(2)(2分)②会增加。(1分)原因:地面反射率变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1分)
(3)(2分)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1分)形成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1分)
本题解析:
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可以看出,甲处的岩层向上弯曲,是背斜,从地形类型上看甲为谷地,主要是外力侵蚀的结果。
乙处地表由草地变为深色的土壤,其反射率会减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会增加。
d环节为地表径流,流水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沉积。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滨海地区的海蚀柱
B.沙漠中的风蚀磨菇
C.喜马拉雅山脉
D.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中A 项是海水参与的外力作用;B 项是风参与的外力作用; D项是陆地水参与的外力作用。C项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一组照片图,回答1—2题。


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有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1、D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__,属于断层的是 ________。
(2)比较完成下表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__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________处。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_处。
参考答案:(20分)
(1)D ? C? B (6分)
(2) (8分)
?
地貌
成因
C处
山岭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紧实不易被侵蚀
D处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层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3)D C? D (6分)
本题解析:
第(1)题,图中D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B处两侧岩层发生了断裂位移,为断层构造。
第(2)题,考查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层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第(3)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应用。找油气应在背斜部位,找地下水应在向斜处。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处,安全、干燥。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与技巧就不难作答。
【知识拓展】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的密度大,分布由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雨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