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图为“我国32°N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太阳辐射强度周变化”,据图完成题。
1.该周最有可能属于2.星期二平均气温最低的原因主要是
A.1 月
B.5 月
C.7 月
D.11 月
E.阴雨天气
F.正午太阳高度小
G.太阳活动
H.地震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该地位于32°N线,地处亚热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图可知该周气温在8℃-18℃之间相对于该地的春季温度也就是5月份的温度。1月、11月温度太低,7月温度太高都不符合该图所示温度。
2.由图可知星期二太阳辐射弱导致星期二平均气温相对最低,阴雨天气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散射作用增强。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特征及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散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我国32°N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太阳辐射强度周变化”图考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有关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质时期发生过多次大冰期
B.间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
C.在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一直比较温暖
D.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人类历史时期,表现为比较寒冷的时期和比较温暖的时期;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牲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0C;
到2100年,按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低? ?0C。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主要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参考答案:
(1)①0.3? 1.5—1.8范围内都对
(2)?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统计图的分析能力(全球气候变化)。
(1)就A预案来看,自2000年至2100年气温升高3~3.2℃,因此每10年将升高0.30~0.322℃,同样读图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1.1~1.5℃、1.6~2℃;(2)能源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继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幅度的变化,调整全球能源结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海平面上升使孟加拉国沿海地带
A.更适于港口的建设
B.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大
C.气候趋于温和湿润
D.土壤中水分增多,肥力增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孟加拉国为为沿海低地国,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变咸,引起土壤盐碱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