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2012年11月5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广州启程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于11月27日穿过了气旋高度密集的西风带,然后驶入浮冰区(浮冰是大陆冰川断裂后滑入海洋里形成的)。这次航程计划于2013年4月返回上海。回答小题。?
1.“雪龙号”11月27日前后穿过的风带和所经海域的洋流正确组合是图2中的2.“雪龙号”穿过气旋高度密集的西风带时,最可能遇到的海况天气是3.“雪龙号”返回上海时4.关于浮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E.风大浪高
F.晴空万里
G.风平浪静
H.风雪交加
I.赤道上的白天比夜晚长
G.重庆日落 方位大约是西北
南极大陆全部进入极夜
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期
浮冰出现频率最大的季节在冬季
浮冰面积缩小会使海水盐度升高
浮冰只可能在南极附近海域出现
浮冰融化后陆地面积可能会缩小
参考答案:1. B
2. A
3. B
4.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 “雪龙号”11月27日前后穿过的风带为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所经洋流为西风漂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故本小题选B。
2. “雪龙号”穿过气旋高度密集的西风时,即咆哮的西风带时,最可能遇到的海况天气是风大浪高。故本小题选A。
3. “雪龙号”返回上海时,为2013年4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往北移动,由于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故A错误;重庆日落方位大约是西北,是正确的,日出东南,B正确;南极大陆什么时间都不会全部极夜,因为有一小部分在极圈外,故C错误;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期,不对,华北平原小麦播种为10月份,故D错误。?
4.浮冰融化后陆地面积可能会缩小,因为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浮冰出现频率最大的季节,应该在夏季;浮冰面积缩小会使海水盐度降低,因为浮冰为淡水资源;浮冰只可能在南极附近海域出现,不对,北半球夏季北冰洋海域也有浮冰出现。?
考点:本题借助科考现象考查自然地理规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试题综合性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各地理事件出现的时间,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汉普顿开往美国纽约,横穿大洋时在50°14′W,41°16′ N处与冰山相撞而沉没。
1.撞击泰坦尼克号的冰山很可能是顺着哪条洋流漂来的2.泰坦尼克沉没的地点东侧是大洋洋脊,该洋脊位于3.澳大利亚某公司正准备建造“泰坦尼克二号”,预计2016年首航。若航行途中要获得“泰坦尼克二号”的准确位置和速度,至少需要几颗卫星的数据
A.阿拉斯加暖流
B.东格陵兰寒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拉布拉多寒流
E.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处
F.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处
G.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处
H.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处
I.2颗
G.3颗
4颗
5颗
参考答案:1. D
2. C
3.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据图中经纬度判断,(50°14′W,41°16′ N)处较为靠近纽约或纽芬兰渔场,因此冰山可能是拉布拉多寒流带来的。
2.图示区域的大洋是大西洋,洋脊为大西洋洋脊,其两侧为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3.但由于GPS卫星是分布在20000多公里高空的运动载体,只能在同一时间测定三个距离才可定位,要实现同步必须具有统一的时间基准,从解析几何角度出发,GPS定位包括确定一个点的三维坐标与实现同步四个未知参数,因此必须通过测定到至少4颗卫星的距离才能定位。
考点: 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及GPS定位原理。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塔里木河参与的水循环是
A.海陆间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大循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参与的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关于太平洋西部深海沟、岛孤链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张裂,形成深海沟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深海沟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被挤压上升形成岛孤链
D、大洋板块府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大陆板块被“顶托”形成岛孤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图,回答问题。
1.该种地貌主要位于我国2.该种地貌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E.迎风坡坡度陡
F.背风坡坡度陡
G.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H.由冰川沉积作用形成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地貌。
1.图示景观为沙丘,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2.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故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