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地理高频试题、高中地理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地球与地图 地球 地图: 地图的基本知识 等值线图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宇宙探测 人类认识的宇宙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貌 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 全球气压带 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大气的圈层结构 水的运动 陆地上水体 世界洋流分布 水资源利用 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 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 自然对人类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 全球气候变化 资源对人类生存: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自然灾害发生 人口与城市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性别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的区位因素 地域文化 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生产 工业区位因素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 交通运输布局 城市交通的特点 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 区域农业生产 人类与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 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水土流失的治理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分区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国土整治 选修部分 宇宙与地球 太阳系和地月系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开发 海洋权益 旅游地理 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观的欣赏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文化景观 文明旅游 城乡规划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环境 主要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防灾与减灾 环境保护 资源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 环境与发展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S技术综合应用 地图与遥感 综合专题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20-01-16 07:37:25 【

1、单选题  下图表示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示意:洪涝、干旱、火山喷发、地震,读图判断下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灾害多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B.②灾害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
C.③灾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D.④灾害主要是夏季风进退异常造成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特征。地震持续时间最短,①为地震,②为火山,③为洪涝,④为干旱。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可以造成旱涝灾害,但旱灾形成的原因众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等多个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人员伤亡达25万多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1分)
(1)比较A、B两个群岛的形成原因。
(2)在这次海啸中,许多西方国家并未在印度洋沿岸,但也有人员伤亡,这是为什么?
(3)引发本次海啸的主灾是什么?根据本次灾害的发生情况,反映了灾害具有什么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防灾减灾工作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B为马尔代夫群岛,是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A为安达曼群岛,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时,印度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亚欧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
(2)①印度洋沿岸各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②西方国家经济发达,有大量游客在这里休闲旅游。
(3)主灾是地震。特点:反映了各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启示: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当一种灾害发生时,及时做好诱发灾害的预防措施。


本题解析:岛屿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火山岛、大陆岛和珊瑚岛,在图中显示的B岛,地处赤道附近,在热带洋面上,面积较小,成群岛状分布,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是珊瑚岛;A岛靠近消亡边界,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碰撞隆起而形成的岛弧。不要以为海啸能够传递到西方国家,而是西方国家的游客来到这里,这与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个人旅游活动的选择有关。本次的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这也反映了自然灾害的链发现象,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现象,才能从灾害的根源入手,做到全面防御,有效兼顾,制定出合理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意大利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时32分(北京时间6日9时32分),意大利中部发生6.3级(最终确定)强震。地震震中位于阿布鲁佐省首府拉奎拉市附近地区,距首都罗马北部95公里处,且震源只有10公里(法新社更是援引意大利地质研究报道,震源深度仅5公里),罗马震感明显。目前已造成至少278人死亡,多处房屋倒塌损毁,数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非常惨重。(15分)


(1)地震发生过后(1分)
A.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渐高? B.北京昼长逐渐增长
C.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2)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D.震中距远近
(3)下列哪一幅图分布在本次地震发生的国家

(4)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指
A.5级以下地震? B.3级以上地震? C.5级以上地震? D.3级至5级地震
(5)有关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正确叙述是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B.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C.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D.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6)意大利处在世界主要地震带?地震带上,并且处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地震频发。
(7)右图中M山脉为?,其成因是?
(8)图中国家矿产资源贫乏,该国在④⑤⑥三个城市中的?(填写代码)利用当地?条件建立了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9)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和图片内容,并结合已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分析意大利本次地震损失惨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B
6.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非洲
7.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8.④?便利的海洋运输
9.(1)意大利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并且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2)震源很浅,损失巨大,震中区距离人口密集区太近。
(3)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凌晨,当时大多数居民仍处于睡梦之中,处于黑暗中的居民难以有足够时间和反应逃离。
(4)不少遇难居民死于房屋坍塌,而大量房屋坍塌则归因于这些建筑的抗震性差。拉奎拉市许多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根本不可能抵御持续约半分钟的地震。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造成近两百余人遇难、千余人受伤。据此回答题。
小题1:一般5级以上地震具有破坏性,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人们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逃生,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难方法错误的是
A.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B.室内应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C.学生应该马上从教室里跑到操场等空旷地区
D.行驶中的车辆,勿紧急煞车,应减低车速,靠边停放。

小题2:与地震相关联的地质灾害有
A.火山和沙尘暴
B.干旱和洪涝
C.瘟疫和海啸
D.滑坡和泥石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若地震发生,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故C项错误。
小题2:山区的地震可能导致岩石破碎,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值得借鉴。学生只要掌握地震发生时的不同应对策略,并能结合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裂缝”是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石、土体在自然原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一种地表破坏现象。我国地裂缝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贵州、陕西、山东、吉林、江苏、内蒙古、浙江等省(区)。下图为北京市地裂缝分布示意图。

(1)地裂缝对图示地区城市的发展有哪些影响?(6分)
(2)请为图示中地裂缝集中区的相关城市提出防治措施。(9分)


参考答案:
(1)①对城市现有的地面与地下建筑设施造成破坏;?②影响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建设;?③影响未来的城市规划。(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共6分)
(2)①使用先进监测设备,加大对地裂缝区的地质勘探与监测力度;?②采取措施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③对已有裂缝采取回填、夯实,并改善地裂区的土体性质;?④对原有建筑进行加固,提高规划或正建基础设(每点3分,答对3点得9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地裂缝是指地表的岩石、土体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一种地表破坏现象。岩石、土体开裂,必然对城市现有的地面与地下建筑设施造成破坏,影响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建设,甚至影响未来的城市规划。
(2)在地裂缝集中区,应使用先进监测设备,加大对地裂缝区的地质勘探与监测力度,采取措施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对已有裂缝采取回填、夯实,并改善地裂区的土体性质。对原有建筑进行加固,提高规划或正建基础设。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地关系思..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