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课题小组的研究报告,1952年,我国农业的劳动力容纳力已基本饱和,大体维持“一个人的活儿,一个人干”。假设“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结合图回答1~3题。
?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②时期,人口生产暂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C.③时期,人口生产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D.④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2.依据图中信息,下列年份中,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率最大的是?
[?]
A.1958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85年
3.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B.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C.城市经济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
D.城市化进程大幅加快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年份人口变化图,读图回答l~2题。
?
1.1950~2000年
[?]
A.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B.死亡率一直在下降 ?
C.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
D.人口总数呈上升趋势
2.图中信息表明?
[?]
A.20世纪50年代属于~高一高 ?
B.1960年,人口总量比上一年少 ?
C.1980年,我国人口增加2亿多 ?
D.与l950年比,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了约20%
参考答案:1.D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图完成题。
1.关于A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2.关于B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热带季风气候
B.分布10°N~25°N之间的大陆东岸
C.其成因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D.此气候类型各大洲均有分布
E.西欧沿海地区是最典型的分布区
F.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G.分布于30°N~40°N大陆的两岸
H.为热带草原气候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A图反映该气候类型最低月温在0°C以上,降水量集中于夏季,故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25°--35°的大陆东岸,是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形成,C正确;在各个大洲都有丰富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2.根据B图的气温、降水量信息判断,最低月温在0°C以上,降水量终年分布均匀,故判断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 西欧,A正确;是由于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30°--40°的大陆西岸。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形成原因等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利用气温、降水量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性,即可分析,对于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判断、成因、分布和气候特征等内容,学生应加强归纳和总结。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某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1—2题。

1、北京市该年出生率只有6.1‰。而人口净增长却达到了36.3万人,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增长人数多
B.机械增长人数多
C.逆城市化现象
D.死亡率低
2、该年四个省、市、区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是
[? ]
A.海南省
B.北京市
C.上海市
D.新疆
参考答案:1、B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共29分)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8分)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4分)
(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3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1分)变为城郊农业为主(1分)。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1分);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1分);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1分)。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1分),出现新兴电子工业(1分)。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1分),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1分)。
(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1分)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郊(1分),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1分);交通便利(1分);工业用水方便(1分)。
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1分);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1分);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1分)。
(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1分),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1分),交通布局更合理(1分),铁路移出城区(1分),出现环城公路(1分)。
(5)向城市外缘移动(1分),沿交通线集中分布(1分)。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1分),改善城区环境(1分)。
(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1分),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1分),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