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不使用化肥、农药 C.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 D.人口稀疏,劳动力不足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美国的农业带。图中甲区域为美国的玉米带。中国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吉林省位于松辽平原上。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美国甲丙农业带为玉米、小麦带,是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的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3: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商品粮种植主要的区位优势是人均耕地面积大高,平原面积广大,人口稀少。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4: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东北地区我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优势产区,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可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机械化耕作。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下图三地区的农业资料比较图,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B.乙——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C.丙——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D.甲——城郊乳畜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甲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为水稻种植业。乙地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且商品率高,为混合农业。丙地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投入劳动力少,为大牧场放牧业。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近年来,青海省某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技术,使马铃薯种植成为农业增收的主要来源。完成题。
该地的马铃薯种植业属于? (  )
A.河谷农业
B.灌溉农业
C.绿洲农业
D.立体农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湟水谷地。考点:
点评:本题考查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地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所生产的马铃薯主要是用来向外地销售,所以马铃薯种植业属于商品农业,故选A。学生还需明确青海省虽然热量不足,但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利于淀粉的积累,且温度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少。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20世纪70年代前,天然甲鱼很多且价格便宜,但无人愿吃。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其营养价值的认识加深,甲鱼的价格飞涨,江汉平原就有很多人开始人工养殖甲鱼。然而,自然生长的甲鱼要7年才能成熟上市,饲养者便在冬季采用温室饲养甲鱼,使其三年便可上市。此后,甲鱼的价格大幅下跌,于是有的人又转向观赏龟的饲养。据此回答(l)一(2)题。
(l)从以上可见,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气候B.政策C.地形D.市场
(2)甲鱼只养三年就能上市,这是因为人们改造了()A.光热条件B.土壤条件C.交通条件D.政策
参考答案:(1)D(2)A
本题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农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的变化。第(l)题,通过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前和80年代后的比较,可知市场因素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第(2)题,甲鱼自然生长需7年,人工养殖只需3年,说明人为改变了甲鱼的生长条件,结合题中所说“冬季温室饲养”,可推断改变的是光热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1999年夏天,荔枝在京津地区售价偏低,其原因主要是
[? ]
A、北方居民普遍不喜食荔枝 
B、京津地区荔枝丰收 
C、逢荔枝挂果“大年”,京津荔枝供应量偏多 
D、海运直达,运费降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旅游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