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A.12月 B.1月 C.4月 D.8月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能促地面温度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A对。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吸收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减小地面温度增加,B、C错。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减小地面温度增加D错。
【小题2】根据材料,辐射差额是能源收支差额,差额为负值时,说明收入少,支出能量多,气温降低。读图,从8月到次年4月,差额始终为负值,说明大气的能量持续减少,所以该地气温最低的的月份是4月份,C对。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辐射差额与气温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1—3题。
[? ]
[? ]
[? ]
参考答案:1、A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跟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 ]
A.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长江三角洲地区吹偏南风
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参考答案:1、BD
2、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图,回答:(13分)
(1)描述甲乙两地的气候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7分)
(2)甲丙两地1月风向相似,主要吹什么方向的风?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3分)
(3)甲丁两地地震活动都较频繁,试分析产生原因的异同。(3分)
参考答案:
(1)不同之处: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乙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原因:甲地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巨大;乙地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再加上洋流的影响。
(2)西北风;甲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丙为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3)相同:都是板块的消亡边界; 不同:甲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处,丁为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处。
本题解析:
(1)根据图中回归线及轮廓图可知,甲地位于台湾地区,其气候类型为季风气候,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乙地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地区,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再加上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使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2)1月份,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甲地盛行西北风;对于丙地而言,1月份,风带、气压带南移,使得从北印度洋吹得东北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而形成西北风。
(3)根据板块分布状况可知,甲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处,丁为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处,两地都是板块的消亡边界,所以地震活动都较频繁。
考点:气候分布及成因;板块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0分)读该图“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 。甲、乙两处温差较大的是 。
(2)图中①处的风向为:_________。① 处与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
(3)过若干小时,②将受_________(天气系统)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__________等天气现象。
A.天气晴朗
B.连续性降水
C.气温下降
D.气温升高
(4)图中属于暖气团控制的地点是①、②、③、④的____________点。
(5)图中②、③、④处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的是_________处。
参考答案:(1)(2分)高压(或反气旋),甲,
(2)(3分)西北风(偏北风),⑤,⑤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3)(2分)冷锋, C,
(4)(2分)② ③
(5)(1分) ④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的综合分析。(1)图示甲处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周围,判断为高压中心,甲处为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温差较大。(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相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画出即可。(3)图示冷锋正向②地移动,故过若干小时,将出现冷锋过境的天气特征。(4)图示表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故暖气团分布于南部。(5)图示暖锋正向④移动,故④处将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环境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