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题《地图》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 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 B.西北、西北、西南、西南 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由以上两幅地球自转图可以看出,左图是按逆时针方向,是北半球,所以C、D两个选项排除,根据经线段可以看出,图中共分18份,所以每一份是20°,③和④的经度都是小于20°,所以两点位于东半球,而①和②的经度都要大于160°,位于西半球,故选B.
【小题2】由甲图的自转方向可知,A是位于B的西北方向,乙的经度是向西增大,纬度是向北增大,所以A也在B的西北方向,由丙图的指向标可以判断出,A是位于B的西南方向,从丁图的纬度可以看出,该图此时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所以A是位于B的西南方向,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该图为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别为100m、200m、300m、400m。综合分析后,完成问题。
小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从图中的H地看不到G地
B.图中海拔高度G处100m,H处为400m
C.该地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D.该地河段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
小题2:图中地区适宜发展的经济作物为? ( )
A.棉花
B.苹果
C.甘蔗
D.甜菜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
小题1:根据图中有一条河流,由于河流位于地势比较低的地方,故可以得出G点得海拔为100M,H点得海拔为300米,从H点看G点的时候,由于H点位于山脊上,阻挡不了视线,故A错,依据气候资料也可以判断出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河段主要雨水补给,故答案为D;
小题1:依据气候来判断该地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故适宜发展的经济作物为甘蔗,而苹果是温带水果,甜菜主要是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种植,棉花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南疆地区和华北地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地区),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
A.人口普查
B.森林普查
C.交通定位导航
D.确定某点高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遥感可用于资源普查,人口普查因人口具有流动性,故不适宜应用遥感技术,而交通定位导航和确定高程可应用GPS技术,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 ②洋流 ③海陆位置 ④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小题2】图中C地渔业资源丰富,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图来解释其成因,应选B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 B
本题解析:
【小题1】A点的温度为200C,B点的温度明显高于250C,从图中不难看出A B两点在同一纬线之上,其主要因素不是纬度因素,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 和 D ;A地处南部非洲大陆的西海岸,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气温比同纬度的B地低,故选项中一定要含有②洋流因素,故选B
【小题2】C地的洋流是本格拉寒流,属于上升流,其成因是表层海水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向西流去,底层冷海水上泛,同时也将底部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浮游植物提供了养料,浮游植物又浮游动物提供了饵料,进而形成了渔场。故选B
考点: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点评:本组题的关键是通过区域轮廓图确定图示区域为南部非洲,注意一定要求考生知道图中流经C处的洋流是本格拉寒流及其成因,试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6分)环渤海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发达,该区域协同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
材料一:渤海沿岸区域图
材料二: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下图为2013年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统计图。
材料三:部分环渤海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
(1)渤海被_______半岛和_______半岛包围,属于我国的内海。(4分)
(2)2013年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是______海;受灾面积最广的是______海。分析渤海赤潮灾害严重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分析环渤海地区实施经济协同持续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4分)
(4)2014年8月,连接大连至烟台的渤海海底隧道规划方案公布,分析该隧道修建对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山东 辽东(4分)
(2)东 渤(4分)
海域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海域浅,净化能力弱;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海域过度捕捞,破坏生态链;河水汇入量减少。(每点2分,满分6分)
(3)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差;重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港口等设施重复建设,区内竞争大。(每点2分,满分4分)
(4)改善区域交通;加强区域间联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大基建投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大气质量。(每点2分,满分8分)
本题解析:
(1)渤海是我国内海,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
(2)由资料可以看出:2013年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是东海;受灾面积最广的是渤海。
渤海是内海,海域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海域浅,净化能力弱;环渤海周边地区城市密集、工业发达,生产、生活污水排入量大;海域过度捕捞,破坏生态链,海洋自净能力下降;环渤海周边地区城市密集、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用水量大,截用河水多,汇入海洋量减少。
(3)环渤海地区各个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差,竞争压力大;当地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重工业比重大,污染重,资源、环境压力大;港口等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4)渤海海底隧道连接大连至烟台,有利于改善环渤海地区的区域交通;加强华北、华东与东北的区域间联系;提高了海峡两岸的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隧道建设加大了基建投入,创造就业机会;隧道建设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运输距离缩短,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大气质量。
考点:主要考查环渤海地理的地理环境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