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上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小题2】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该题考查河流凸岸、凹岸的知识,凸岸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受水流冲击,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为主。所以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B对。搬运、侵蚀在此不是主要作用A、C错。风化不是河流的作用,D错。
【小题2】河流的凸岸水流慢,泥沙沉积,河道较浅,不适宜建码头,②、③错。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水流较深,河岸较陡,适宜船只停靠,所以①④适宜建设码头。所以C对。A、B、D错。
考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港口的选址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图,回答问题: (14分)
(1)(3分)A处的地质构造是?,该谷地形成的原因是?
(2)(2分)B处的地质构造是?,其地表形态是?。
(3)(6分)C处地质构造是?,判断依据是?。该处谷地地形形成的原因是?。
(4)(3分)A、B、C三处,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处为好,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处,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处。
参考答案:(1)背斜?(1分)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分)
(2)?向斜???谷地?(每空1分)
(3)断层??岩层断裂并发生错位 ??断层面附近岩层破碎,易被风?
?化侵蚀?(每空2分)
(4)?_____A_______??A???B??(每空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1)图示A表示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背斜顶部缺失,主要从外力侵蚀角度分析。
(2)图示B表示中间岩层向下凹,判断为向斜;地貌从地表形态分析:中间低两边高,判断为谷地;
(3)C处岩层断裂,并发生错误,判断为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坏,易被侵蚀而成谷。
(4)背斜储油、向斜储水,隧道适宜选背斜结构,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①板块张裂地层下陷 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
③周围风沙的沉积 ④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小题2】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1000年以来气候稳定不变
B.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6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D.距今8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地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汇集形成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淹埋了古城遗址;该地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的沉积,淹没了古城遗址;而古城形成以后,该地没有经过张裂下陷;冰川堆积物不会形成分层沉积,而没有分选性。故选C。
【小题2】1000年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粘土层,表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流水沉积加强,气候更加干旱,风沙沉积加强;6000年以来,气候干旱,古城消失;8000年以前就形成古城,表明就形成了绿洲;而2000年以来,形成的沉积地层较多,表明沉积速度加快。故选B。
考点:地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30°N附近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层示意图,R河流正值汛期,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Q地海拔可能为( )
A.400米
B.600米
C.800米
D.1000米
【小题2】关于图示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B.①处比②处更可能找到石油
C.②处比①处建地下隧道更合理
D.图示地貌由内力作用形成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等高距为300m,那么Q地外围的等高线为600m,中间没有了等高线,说明该地高于600m低于900m,符合这个结论应该选择C项。
【小题2】根据图示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高低,②处中间岩层向下凹,为向斜,而位于河流上游,地势高,为山地;而①处为背斜,但地势较低,为谷地,A错误;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故B正确;挖隧道应选择在背斜构造中,其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且不易漏水,C错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主要是外力侵蚀的结果,D错误。
考点:等值线的判读,地质构造的成因及其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主要农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