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河流入海口 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蒙古高原多风沙,裸岩荒漠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a表示风力的侵蚀;黄土高原的沙源是受风力的搬运,来自西部,所以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华北平原主要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所以c表示流水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流水的沉积形成的,所以d表示流水的沉积作用。故选A。
小题2:c表示流水的侵蚀作用,在此过程中,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而沙尘暴是风力的搬运作用,土地荒漠化是风力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图1为世界部分地区图,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根据甲海域洋流流向,可判断图示季节是北半球________季,该季节乙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填表比较D、E两地7月降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 | D地 | E地 |
降水差异 | ? | ? |
形成原因 | ? | ? |
参考答案:
(1)夏 炎热干燥
(2)
?
D地
E地
降水差异
降水多
降水少
形成原因
西南季风带来丰富降水
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
(3)C 大陆性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4)e 4
本题解析:
(1)甲海域盛行季风洋流,此时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应是受西南风的影响,为北半球夏季;根据乙地的位置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2)据图中D、E两地的位置和海陆轮廓可知,D为热带季风气候、E为热带沙漠气候。
(3)A→B→C离海洋越来越远,因此受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这是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4)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时,要明确只有“一个箭头指出的为岩浆”,因为岩浆只会冷凝形成岩浆岩,而其他各物质都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出;由此可知,e表示冷凝作用,该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如4所示。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4分)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被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4分)
(2)简述图示地区西部多高山、地势崎岖的内力作用及R河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水文、土壤、生物三方面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2分)。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2分)
(2)图示地区的西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碰撞、挤压)频繁(2分);流水侵蚀作用(2分)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6分)
本题解析:
(1)造成降水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大气运动引起的,从位置看,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冬季可以受到西风带影响(西南风),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图示地区为美国西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高山、地势崎岖的地形。大峡谷有R河流经,显然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径流量减少,对下游水文的影响包括地下水位、海水倒灌、水质等变化;对土壤的影响有土壤盐碱化、肥力等;对生物的影响有渔业资源、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环境等。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地壳物质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