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理信息系统》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A.华南妈祖文化 B.江南水乡文化 C.浙闽妈祖文化 D.吴越水乡文化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小题1:杭州西湖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率较高。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该地区的四条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有夏秋流量较大,有明显的夏汛,水位季节变化大,水源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水流较为平缓等。该区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所以冬季河流不结冰,无结冰期,所以此题应该选择①②③。
小题2:杭州西湖位于我国江南地区,按照我国地域文化区划分办法,应该属于江南水乡文化。
小题3: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GI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查询、分析和应用评价等,GPS主要用于空间开发,GPRS不是地理信息技术。了解西湖水体的污染或泥沙状况应该选用能够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的遥感(RS)。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不同植物类型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表现出来。且可以直接看到植被顶部和部分侧面的
形状、阴影与群落结构等。
材料二: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的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不同?特征,
并由此区分?。(2分)
(2)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哪些方面的突出优点?(4分)
(3)在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自然植被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规律。影响这
一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2分)
参考答案:(1)光谱(1分)?植被类型(1分)
(2)监测范围大;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实施动态监测等优点。
(每点1分,任答出4点即可)(4分)
(3)垂直分异(1分)?光、热(温度)和水分随地势高低的变化发生分异(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遥感是利用不同地物辐射、反射、散射的电磁波信号的差异来辨别地物的基本原理。
(2)考查遥感的有点,主要从范围、速度、时效性、连续性等方面分析。
(3)结合图示: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体现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
海拔高度不同,水热条件的差异影响植被的分布。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小题2: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技术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3S”技术的各自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属于常规考点。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取海平面上升的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分析预测。利用卫星监测和获取地表影像资料,属于遥感的主要功能。
小题2: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故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可应用GIS的分析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进行交通规划时,需要分析区域的地质地形条件、地基土壤类型,地形坡度,对区域交通流量进行分析,并对路网规划进行预测的现代技术是: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RS,遥感即“遥远的感知”,用于资源普查和环境监测,不能进行数据分析处理,A错。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也不进行数据分析、处理,B错。GIS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分析处理数据,C对。数字地球是一个虚拟系统,不是某一种技术,D错。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
A.人口普查
B.台风定位
C.飞行导航
D.确定某点高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地壳物质循环及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