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地球》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练习版)(六)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70°N及以北地区的日出时间为12时,即出现极夜,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20°S。
小题2: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短,故某地较甲地夜长略短,即昼长略长,判断当地位于甲地的南面,但两地同时迎来日出,由于此时越往北日出越晚,故越往南日出越早,故判断某地位于甲地的西面。
小题3:图示乙地正好出现极昼,则日出时间为0时,日落时间为24时,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得40°,故A图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闰秒是指为保持“协调世界时”接近于“世界时”时刻,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当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0.9秒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或向后拨1秒。我国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时间基准实验室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行了闰秒调整,出现了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表明
A.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B.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C.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D.地球公转速度减慢
小题2:此次闰秒调整前后一周内
A.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B.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C.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D.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小题3:此次闰秒调整时,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美国中部时间)的高中生可以看到
A.朝霞映湖
B.烈日炎炎
C.夕阳西下
D.星斗满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说明北京时间为了与全球同步,这一天多用了一秒钟。说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对慢了,A错、B对。根据材料,世界时和原子时是基于地球自转测得的时间,所以只能是自转运动,不会是公转运动,C、D错。
小题2:根据材料,此次调整时间是7月1日,前后一周内即6月23日至7月8日。期间,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但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北半球,北极圈内没有极夜现象,A、B错。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C错、D对。
小题3:由材料可知,此次调整时是北京时间是7月1日7时59分59秒,美国中部时间是西六区时间,可以计算出此时美国中部时间是6月30日17时59分59秒,此时北半球是夏半年,日落在18点后,所以可以看到夕阳西下,C对。A、B、D错。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几个纬度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赤道
B.30°N
C.60°S
D.极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赤道的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节日中,我们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 )
A.三月八日妇女节
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日期,只有冬至或夏至日两个日期,选项中离二者中某个日期最近的日期,也就是昼夜差异最大的日期,夏至是6月22日,冬至是12月22日,所以不难判断,七月一日是选项中离夏至最近的日期,这一天昼夜长短差异最大,C对。A、B、D错。
考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请概括图示地区的地形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地质作用。
小题2:图示地区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是什么?目前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调配当地的优势资源?
参考答案:小题1:该地为高原地形;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高原地形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地表形态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小题1:煤、天然气
铁路运输(晋煤外运)、管道运输(西气东输)、输电(西电东送)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
小题1:地形特征:一是分析本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二分析本区的地势分布。黄土高原的形成是历史时期风力沉积而形成的。而本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却是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小题1:本区是我国煤炭储量最丰富地区(天然气)。本区煤炭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主要是铁路运输和输电(西电东送);天然气的输送—管道运输(西气东输)。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工业生产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