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② ③ ④
⑤ ,这几个环节构成了 循环(5分)
(2)一位地理学家写道:“假如我们可以变成一滴水,参与水循环,那将是一次美妙的旅程。我可以是黑海的波浪,可以化为阿尔卑斯山的彩虹,驾着西风,变为西伯利亚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被老松树的根吸收。”
根据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是将岩石圈、水圈、 圈、 圈有机的联系起来。(2分)
(3)三峡水库的建设是人类对 (填代码)环节的直接影响;图中所示包含 种水循环类型。(2分)
(4)例举一项大量砍伐丁处的树木给当地水循环带来的影响。
。(1分)
参考答案:
(1)蒸发 、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
(2)生物 大气
(3) ⑤ 两
(4)蒸发蒸腾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变小;地表径流变大;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水循环不及植被破坏前活跃。(任写1点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1)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判①降水、②海洋蒸发、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共同构成海陆间大循环。
(2)考查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沟通了四大圈层——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3)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三峡水库通过人为的调节长江的径流量,即调节地表径流;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分为三大类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根据图中判断为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
(4)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植被具有调节径流、涵养水源、加强下渗、减弱蒸发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U”型。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本题解析:
(1)根据河谷所处的位置和地形分析其成因,从侵蚀作用特点和形态特征来区别。
(2)C处处在山麓地带,介于山区和平原的过渡位置,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因而形成冲积扇。
(3)读图分析,结合图例可以看出,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这一变化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从而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使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聚落分布特点从聚落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来描述。形成原因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利影响因素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仙女木是分布在北半球温带高山及寒带地区的植物,在北欧的地层中先后发现仙女木的残骸。新仙女木事件是指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该事件之后气候变暖。下图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仙女木的残骸主要分布地层的岩石类型是
[? ]
A.喷出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2、上图中能代表气温最高时期的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1、D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 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地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丹霞地貌是陆地上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地貌形态,红色砂砾岩具有层理,应属于
[?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由于变质作用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有
①花岗岩 ②石英岩 ③大理岩 ④石灰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