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地球》高频试题预测(2020年最新版)(二)
A.7月最大 B.12月最大 C.6月随高度递增 D.11月随高度递减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4月中旬到8月中旬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山麓,8月中旬到9月中旬山顶太阳辐射强度等于山麓,9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山麓。1~8月山麓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增大,9~12月山顶并非一直减小,10~11月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呈上升趋势。
小题2:结合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可知,该地太阳辐射垂直变化率达-11 W/100m,垂直变化达最大,12月垂直变化率达7.5 W/100m,6月随高度递减,11月随高度递增。
小题3:大别山地区由于地处江淮地区,6月份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阴雨连绵,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强。8月受副高影响,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月份不是6月,而是8月。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国庆放假8天,小明乘火车从西安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国庆庆典阅兵仪式于北京时间10月1日10点进行。回答问题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指2.火车行进时,经过地的地球公转线速度总体变化是3.国庆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将于北京时间10月1日10点进行,纽约(西五区)华人应于当地时间几点收看直播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地球公转的周期
C.一个太阳
D.23时56分4秒
E.越来越快
F.越来越慢
G.先变快后变慢
H.先变慢后变快
I.10月1日21时
G.10月17时日
9月30日21时
9月30日17时
参考答案:1. C
2. B
3.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指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即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地球自转360度所经过的时间间隔=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
2.10月1日地球绕日运动已经过了远日点(7月初),正在向近日方向靠近,所以其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3.北京是东8区,纽约是西五区,时差为13小时,根据东边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可以计算出当北京时间10月1日10点时纽约的时间=10月1日10点-13小时=9月30日21时
考点:地球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球自转的周期、公转速度的变化及地球自转时地方时的产生与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本来难度就比较大,尤其是地方时、区时、时区的概念与换算,所以试题属于中档偏的的题目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图中晨昏线与70°纬线圈相切,A地地方时为当天的3时。完成1—3题。
[? ]
[? ]
[? ]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四幅太阳光照图与北半球春分日相符的是(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太阳光照图的综合判断。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1.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2.B点此时的温度为20 ℃,若只考虑海拔因素,那么甲峰与乙峰的温度分别为3.上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是
A.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2470米
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
D.H地比B地降水多
E.15.5 ℃,14.5 ℃
F.22.5 ℃,13.5 ℃
G.22.5 ℃,14.5 ℃
H.13.5 ℃,14.5 ℃
I.101米
G.198米
298米
601米
参考答案:1. D
2. A
3.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信息,甲山海拔1150,乙山海拔1320,故两地的相对高度170米,A错误;CD处等高线“凸低为高”,为山脊;EF处等高线“凸高为低”,为山谷,B项错误;山坡的朝向应垂直于等高线指向低处,注意应用图示的指向标判断方向,故H处山坡朝向东南,C项错误;根据图示的风向,则H处位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B处位于盛行风向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D正确。
2.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B点的海拔为400米,故与甲山高差75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的规律计算,甲山气温较B点低4.5°C,B点与乙山的高差920米,故气温较B点低5.5°C。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图示等高距为200米,陡崖处有2条等高线重合,故可计算其高差为200---600米,故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常规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等高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基本原则应用;②能利用等高线分布判断坡向,并结合风向判断地形对降水量分布的影响;③掌握海拔高度的差异对气温高度的影响基本原则。④掌握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和应用。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地球》高频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