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表甲、乙两区域农业差异对比资料,甲、乙两区域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回答问题。(10分)
区域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甲
| 水稻
| 油菜、棉花等
|
乙
| 春小麦、玉米
| 甜菜、大豆等
|
⑴从自然角度考虑,乙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有利条件是??、??。(6分)
⑵甲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中??高。(4分)
参考答案:
⑴热量(或气候,只要求答出概念,解释性的说法(如热量不足)不得分,2分)
地形平坦,利于机械化耕作;土壤肥沃,利于作物生长。(每点2分,可以只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如果能写出“土地辽阔”可适当给分)
⑵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2分?单位面积产量(2分)
本题解析:
第(1)题,由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所处的纬度位置的差异而导致了年平均气温高低的差异。从自然角度考虑,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热量条件。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地形平坦,利于机械化耕作;土壤肥沃,利于作物的生长。
第(2)题,甲地的作物主要为水稻,故甲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中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考查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另外,本题还可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率低的原因: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且该地区河湖众多,耕地较分散,故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且由于人均耕地少,故粮食的商品率较低。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亚洲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降水丰富的地区。
(2)图示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有: ①气候:____________;②地形:___________;③劳动力:_____________。
(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东亚;南亚;东南亚
(2)①温暖湿润、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劳力丰富、充足。
(3)单位面积产量高;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图甲和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3分)
?
(1)图甲和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世界上两个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它们在19世纪中后期发展工业所拥有的共同区位优势是________资源和水资源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工业区在自然带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都是_______________业。图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地区都进入了区域发展的________阶段,区域内资源短缺、________________、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偏高。区域面临着_______________、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4)面对困境,两地都采取了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使得区域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力发展____________和高新技术产业,③重视___________产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1)煤炭?水陆交通发达?市场广阔?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乳畜业? 10
(3)转型?环境污染严重?高失业率?
(4)治理环境污染?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新兴工业?第三
本题解析:
(1)读图,图甲是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的匹兹堡,图乙是德国鲁尔区,两地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水陆交通发达,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
(2)图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图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区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地区气温低,气候冷湿,不利于农作物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农业地域类型都是乳畜业。德国人口是负增长,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所以图甲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些。
(3)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地区都进入了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区域内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内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高,区域面临着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4)两地都采取了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视第三产业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该地区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江淮平原
C.黄河三角洲
D.三江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