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 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 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 |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应用等。
【小题1】由题意和图示,该地为我国某地,则说明其纬度为北纬度,又由于图示中太阳高度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即说明当地此时为正午时刻,且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相等,均为n米,则说明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又由于此时该地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范围,说明此时该地处于冬至日。因为,对于北半球而言,只有当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即北半球的冬至日时),其同样的太阳辐射范围才能达到最大值。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得: 45°=90°—|φ—(—23°26′)|;有该地的纬度为21°34′N。又因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说明此时该地为正午12时,该地的位置位于北京时间所在的120°E以西的某地,并且两地的地方时相差40分钟,计算某地在北京时间所在的120°E以西的110°E处。
【小题2】根据第1题的判断结果,第2题,该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则C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6分)读光照图(阴影表示夜,非阴影为昼),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其中一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东经160度或西经20度);
(2)在赤道上点出一点C,时刻为正午12点。
(3)若有一水平运动物体,从B向A运动,其方向可能为是( )
A.一直向北
B.先向西北,后向东北
C.先向西北,后向正北
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参考答案:(1)略(2分)
(2)略(2分)
(3)B(2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经纬网是由经、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状,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经线的度数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经度的度数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据图可知:图中每相邻的两条经线的度数差为30度,最右侧的经线为180度,从此经线向西退20度,即为东经160度经线。
(2)一般来说,正午12点的位置位于昼半球的中心。据图可知:此时两极点昼夜等分,则太阳直射在赤道上;D点位于昏线上且位于赤道,则D点此时为18点。相邻的两条经线的时间差为2小时,则从D点向西退90度,即三等份处的经线即为12点经线,在图上找出即可。
(3)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若有一水平运动物体,从B向A运动,其方向可能为是先向西北,后向东北,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相同的地点,自转速度相同
B.经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自转线速度越大,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D.公转速度最快时,昼夜更替周期最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理论状况下,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而纬度相同的地点,自转速度相同,故而A正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故而B项错误;自转线速度越大,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公转速度最快时,为每年的1月初,不能确定昼夜更替周期是否最短。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某河自西向东流,流水对南岸的侵蚀比较严重,而且该河流所在地区在一年内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机会,则该河所处的纬度可能是( )
A.20°N
B.50°N
C.50°S
D.20°S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河流自西向东流,流水对南岸的侵蚀比较严重,判断该河位于北半球。C、D错。该河流所在地区在一年内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判断位于温带地区,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B对,A错。
考点:地转偏向力,五带划分。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耀斑等太阳活动造成的影响是
[???? ]
A.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B.出现电离层的扰动,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C.爆发时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