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A.日落西边地平时分,月亮恰位于东边地平线 B.日月同时落于西边地平 C.日落西边地平时分,月亮已升起在东边地平之上 D.日出不久、月才落西边地平之下 参考答案:小题1: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能够看到月球的条件是①处于夜半球;②位于以月光直射点为极点的半球内。两个集合取交集即可。过晨线与赤道交点作月光线的垂线,所作垂线的南半部分与晨线的北半部分所组成的折线的左面都能看的月球,越接近赤道看到月球的时间越长。选项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某日纬度30?至极点地区的日照图,其中弧OA是晨线,弧OB是昏线,弧AMB大于180?,G是极点。据此判断下题。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A
本题解析:小题1:根据弧OA是晨线,弧OB是昏线,则地球顺时针旋转,图中极点为南极点。A点位于晨线,且A点昼长于夜,所以A点地方时小于6:00。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A点位于30°S,A点昼长最长可以达到14小时左右,则日出可以为5点。当昼最短时,日出时间大约为7:00,所以A点或B点地方时的变化幅度可达到2小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1989年~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回答题。
小题1:在穿越南极大陆的过程中,考察队员最可能遇到“迎头风”的路段是(???)
A.从南极半岛南端到南极点
B.从南极点到东方站
C.从东方站到和平站
D.从南极半岛南端到和平站
小题2:当考察队员抵达南极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武汉白昼接近一年中最短
B.亚洲高压一年中最强
C.南极大陆的风一年中最猛
D.地球公转的速度一年中最快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A
本题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南极大陆位于极地东风带,其盛行风是东南风,依据图示:从南极半岛南端到南极点最可能遇到“迎头风”;从南极点到东方站和从东方站到和平站的路段接近顺风。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南极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极地东风带的实际风向。
小题2试题分析:当考察队员抵达南极点时的时间是12月12日,接近冬至日,所以武汉白昼接近一年中最短;.亚洲高压一年中最强和.地球公转的速度一年中最快的时间都在1月;南极大陆的风一年中最猛的时间在7月。故选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昼夜长短、气压的变化、风速大小和地球公转的速度,试题涉及范围广,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各选项所发生的时间。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某日城市①(16°S ,48°W)的白昼时间为12小时40分钟。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该日城市①与②(0°,78°W)日出时间相差
A.2小时
B.2小时20分钟
C.1小时
D.3小时40分钟
小题2:居住在城市①的某人,该日上午8:00出发,坐4小时飞机到达城市②,将停留几天。此人这一天经历的白昼时间应为
A.14小时20分钟
B.12小时
C.12小时40分钟
D.11小时40分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综合分析。小题1:②位于赤道上,日出时间始终为当地6:00;①城市昼长12小时40分钟,判断日出为5:40;而①地位于②地东侧30°,故确定①地地方时较②地早2个小时,故判断日出时间较②地差2小时20分。
小题2:在①城市日出时间为5:40分,到8:00,经历了白昼时间2小时20分;当地8:00,飞行4小时,则①地时间为12时,此时②地时间为10点(②地地方时较①晚2个小时),而②地的日落时间为18:00,故该人经历的白天时间为2小时20分+飞行时间4小时+8小时。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问题的综合分析,有一定难度,值得借鉴。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图 8 为太阳光照图,斜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空白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后完成下列要求(每空1分,共 15分)
(l)此时的日期是????,节气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节是???;?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3)此时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甲点的昼长为???时,极夜的范围是????;
(4)这一天图中乙点的昼长是?????小时,此时乙点的地方时为?????时,北京时间为?????时;
(5)这一天后,云龙一中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 ?????(变大、变小),昼长将(变长、变短)??????;
(6)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_____(近日、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____(快、慢)。
(7)有一水平运动的物体从乙点向正北运动,将向????(东、南、西、北)方向偏。
参考答案:
(1)6月22日, 夏至日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断。一般可从图中获得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自转方向、时间信息等等。
(1)根据图示晨昏线特征: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夏至日,故日期为6月22日,北半球的夏季;
(2)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为23.5°N;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12时所在的经线,为乙所在经线,利用与90°E的关系,计算得150°E;
(3)昼夜长短状况看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南半球昼短夜长,甲地为极夜现象,故昼长0时;图示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4)图示乙位于赤道,终年昼长为12小时;根据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推理乙所在经线为12时;根据90°E所在经线为8时,计算北京时间120°E,为10时;
(5)由于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北半球昼变短;
(6)夏至日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附近(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7)乙地向正北方向运动,属于北半球的运动物体,则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向东偏;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