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可知,图中污染物密度等值线,西南部地区较密集,东北部地区比较稀疏,说明污染物吹向东北方向,该地盛行风是西南风,B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各题。 |
参考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海洋和陆地吸收热量和放射热量不同,形成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气压差不同。
【小题2】根据题干可知,甲图为多年平均,故为正常年份的气压差值,如果差值为正值,表示陆地气压差大于海洋,差值越大,陆地气压越大,故冬季风势力越强,图中在北纬50°附近,差值最大,故冬季风风力最强。
【小题3】对比两图可知,图中我国冬季气压差值加大,故冬季风势力强,冬季气温偏低,寒潮增多;夏季等压线数值增大,故夏季风势力弱,则会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
考点:该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我国冬夏季风。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以下是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示意图,四条曲线中,表示冷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曲线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冷锋过境前当地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故C正确。图中a表示低压过境,b表示高压过境,d表示暖锋过境时气压的变化曲线。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每空2分)
(1)此时北半球的 季,亚欧大陆上形成 气压,它割断了 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
(2)半年后,A处刮 季风,性质是 ,B处刮 风。
(3)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成因是 。而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是 。
(4)与A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 气候。成因是 。
参考答案:(1)夏 低 副热带高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从图上的风向可以看出东亚、南亚分别在此刻盛行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说明此刻是北半球的夏年,全球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
第(2)题,半年后也就是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亚洲大陆东部盛行冷、干的西北风,南亚吹东北季风。
第(3)题东亚的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的冬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西南季风)主要是夏季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西南季风。
第(4)题A地处亚欧大陆东部的300地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则受副热带高气压与中纬度西风交替控制形成的是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其成因是影响当地气候的大气环流不同。
考点:季风环流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亚洲季风图”为载体,在考查季风环流的形成、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比分析在三圈环流作用下,同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的差异性。试题属于中档题目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问题。
地球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图中的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图中的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E.A
F.B
G.C
H.D
I.A
G.B
C
D
参考答案:1. B
2. C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结合图示A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射向大气,故判断为地面辐射;C由大气射向地面,判断为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大气逆辐射(C)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其保温作用。
3.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判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图示分析入手,能判断图示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区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和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球运动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