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读乙图,根据地质构造可以判断,P河谷处岩层向上打拱起,地质构造是背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的河谷地貌,C对。A、B、D错。
小题2:读甲图,图中有等高线,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因为河流只能出现在山谷中,不会出现在山脊上,所以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所以河 流由南向北流,A对。B、C、D错。
小题3:读乙图,根据图中岩层中的水流补给方向,可以判断泉水的补给水源与河流水相连。应该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出露成泉水。泉水涌量最大季节,河流水量也最大。根据材料中河谷西岸有大量泥沙堆积,结合流向分析,河流位于北半球,P地应为地中海气候。河流水量最大时,是冬季,此时我国受冬季风影响,沿海没有台风活动,A错。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B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C错。南亚盛行东北季风,D错。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下图为中美洲部分区域图
(1)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类型是 ,试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6分)
(2)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点。(6分)
材料二:下表为图中A、B两地的降水资料
(3)比较A、B两地降水特点的异同,并分析造成A、B降水量差异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消亡边界(2分)原因: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导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从等深线的分布变化可看出,在大陆架(水深200米)附近,出现2000米,3000米等深线的分布,从海底地形分布判读,应该为海沟。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美洲板块)之下,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多火山分布。
(2)描述区域的地形特点主要从地形类型、分布、地势等方面进行。结合该题图所给的等高线信息可得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脉沿西部海岸延伸;平原狭窄,分布在东北部及沿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3)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分布变化方面进行比较。两地降水总量都较为丰富,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都是夏季(夏半年)降水多;但A地降水较B地少。其原因可从两地纬度位置判断其位于东北信风带的影响控制范围之内,而A地位于平原,地形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不明显,所以降水较少,B地位于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考点:板块构造;地形;气候。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地层中,②地层含有石油,开采时应在a处钻井
B.乙图表示的地层中,b处绝对不会含有化石
C.丙图表示流动沙丘,其所在地的盛行风向如a箭头所示
D.丁图所示地形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开采时应该在背斜顶部,故A错。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岩浆岩中不可能有化石的存在。不管是静止沙丘还是移动沙丘,其迎风坡一侧较为和缓。丁图所示地形为‘U’形谷,应该为冰川侵蚀地貌。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图为江苏三大名石图,图为地壳物质循环图。完成题。
小题1: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太湖石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D.昆石的形态主要和流水作用有关
小题2:图中表示昆石形成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读图三大岩石的形成原因可知:昆石属于岩浆岩,是内力作用的产物;雨花石和太湖石是沉积岩,是外力作用的产物。故选C。
小题2:根据昆石的形成,可判断昆石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向上侵入的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的,读图可知其地质作用是丙。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岩石的成因及地质作用,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会根据题意判断岩石的成因类型,结合图示判断其地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分析回答(1~5表示岩层由老到新)(10分)
(1)从地质构造分析:A处是 ,B处是 。
(2)从地形形态看:A处是: ,B处是 。
(3)从地壳运动的类型分析,A、B两处是地壳的 运动形成的,C、D两处是地壳的 运动形成的。
(4)与C地质构造相同的我国著名地形区是 、 ,与D地质构造相同的我国两座名山是 、 。
参考答案:(1)背斜 向斜
(2)谷地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地质构造的判断可以根据岩层的弯曲,也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为背斜,反之为向斜,所以A为背斜,B为向斜。
(2)地表形态的判读应根据地表的起伏,A处为谷地,B处为山岭。
(3)A、B两处为褶皱,以水平运动为主;C、D两处为断层,垂直运动为主。
(4)C属于断层下沉的一侧,常形成谷地、平原,如渭河谷地、汾河平原;D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泰山、华山、庐山等。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关系。
点评:回答本题需看清题意,分清概念,地质构造的种类有背斜、向斜、断层,而地表形态的种类主要有山岭、谷地等,需要掌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对应关系。
本题难度:困难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大气的热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