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十)
A.埃及金字塔 B.三门峡水电站 C.新疆坎儿井 D.阿斯旺大坝 参考答案:小题1: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小题1:图示反映内江位于凹岸,水流较急,而外江位于河流凸岸,水流较缓。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a至f为水循环环节,①②③代表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参考答案:【小题1】BD
【小题2】B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主要涉及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考了不常考的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的环节,地壳物质循环突出考查了易被忽视的岩浆岩与其他岩石的不互逆关系。a是海水蒸发,b是海上降水,不可以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c是水汽输送,我国东南季风和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环节;①是沉积岩,②是变质岩,③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但与岩浆岩不可相互转化;花岗岩属于③岩浆岩这类岩石。
【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其中不易区分可能是海南岛南天一柱。解决本题需掌握不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e环节是地表径流,多表现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选项A是新月型沙丘,属风力堆积地貌;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地貌;海南岛南天一柱是海蚀地貌,选项D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地貌。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右图中,图1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某地区岩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塑造甲地所在地区地表形态特征的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图2所示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最有可能形成乙地区地形类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1、A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有材料说“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全球气候变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瀑布地区河流落差大,故河流的溯源侵蚀明显,经过长期作用,则瀑布上下的落差逐渐减少,最终消失。故反映了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瀑布处的河流落差大进而分析河流流水作用的表现,进而分析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图中4代表沉积岩。分析完成问题。
小题1:1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小题2:指向3的箭头b代表的是( )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小题3:下面四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指向4的箭头作用形成的是(???)
参考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这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为岩浆,2为岩浆岩,3为变质岩,4为沉积岩;a为上升冷却凝固,b为变质作用 。小题1:据结构图所示1只能生成2,而其他物质都可以形成1,故1代表岩浆。?所以选D。
小题2:据上述分析 ,b为变质作用 。故选C。
小题3:指向4的箭头应为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B、D为内力作用,C为外力作用。故选C。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大,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题目信息的把握,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学生要利用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进行推导。
【指点迷津】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
【规律技巧】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