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5 13:29: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据新华网哈尔滨2008年10月6日电: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 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29~30题。 小题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 A.冬小麦和高粱 B.春小麦和玉米 C.油菜籽和甜菜 D.水稻和花生
| 小题2: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如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 ]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 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3.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 ]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为268米,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2)简要概括图示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简述图示地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根据图示相关信息,说明图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水稻 (2)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二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图5)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及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6分) (3)图5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4 分)(提示: sin45°≌ 0.71)? A.1 300 km B.1 800 km C.1 000km D.2 100km
参考答案: (2)分布主要特点:机械、冶金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 资料一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033元/人)。 资料二G省地处云贵高原,下图和下表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下图下表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一(4)题。
  (1)根据图,在______________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图中所示的5个海拔区间中,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____m的区间。 (2)根据表可知,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两个坡度区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土地开垦过度???? B.环境(植被)遭受破坏 C.降水丰富????? D.修建梯田???? E.地表崎岖 (3)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云贵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山东丘陵 (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
参考答案: (1)800~1300??>1600 (2)1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读G省不同高程带的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比较图:在800~1300m之间为正值,表明是正相关的关系;在>1600m的区间的绝对值最大,且为负值,表明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第(2)题读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在13°-17°和17°-21°这两个坡度范围为负值,其绝对值最大,表明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水土流失严重是由于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而在这两个坡度范围,开垦率较高,所以属于土地开垦过度,植被遭到破坏。故A、B、C、E项都正确。第(3)题华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其河流较少;而云贵高原地区和山东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众多。故选C。第(4)题结合云贵高原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然后联系不利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 点评:本题结合材料及图表考查云贵高原的海拔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地形的坡度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交通运输线路的修建及经济发展条件的评价,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会分析图表,从中提取答题的信息,掌握影响交通运输建设造价的因素,会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