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A.高分子合成工业 B.电子工业 C.航天工业 D.纺织工业 参考答案:小题1:C 本题解析:小题1:由图可知,撤退性产业转移一般是指本地不再具有发展该产业的优势条件,从而导致该产业向外转移,一般转移的是一些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或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各成分组成图,回答下列问题。 |
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C
本题解析:小题1:根据土壤各成分组成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土壤是肥沃的,再结合选项中四个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满足条件。
小题2:假如这是华北平原,则此时可能为华北的多雨季节7、8月份。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2008年初,世界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外连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我国霍尔果斯,南至广州、深圳和香港,是世界上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将国内外天然气输送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材料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三 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重心从南到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从东到西(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移动,中国产业也开始出现转移。作为撑起中国电子工业两翼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露出完全迥异的两种表情:越来越多的电子企业从广州、东莞搬出,越来越多的港台及海外电子企业涌入上海、浙江。
(1)完成A、B两区域特征的比较。(5分)
项目 | A地区 | B地区 |
地形区名称 | ?????????????????? | 珠江三角洲 |
气候类型 | ???????????????????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自然带类型 | 温带荒漠带 | ???????????????????? |
矿产资源 | ?????????? 等能源丰富 | 能源、矿产资源贫乏 |
农业生产 | ??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 主要粮食作物为????????? |
参考答案:(1)
A地区
B地区
??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A为西气东输的西端,位于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气东输的能源输出区,反映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B为二期工程的终点,珠三角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2)西气东输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意义可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从提供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注意“经济意义”,不包括改善大气环境。(3)影响电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为科技;环渤海地区地处北方沿海,水资源不足,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的区域环境特征,能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学会知识迁移。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10分)
(1)“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田,东到B表示的??????????? 市
(2)“西气东输”工程使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东部地区的???????????、???????????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每空1分)
(3)简要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上海市(2)资源 资金 技术(3)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1)西气东输的起止点为轮南到上海。(2)西气东输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输送往东部,而把东部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向西部输送。(3)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从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天然气资源的优势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图1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2是“该地区1976年~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是传统工业城市,其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该市发展此工业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其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近年来该地区产业向安徽、江西等地转移,试分析产业转移对当地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沿河、沿海、沿公路、沿铁路分布(或主要沿交通线分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太阳对地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