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题《大气运动》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A.1~6月 B.5~10月 C.11月~次年4月 D.全年 |
参考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东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雨水是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影响洞里萨湖水位、深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选D正确。
小题2: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5-10月是雨季,降水增多,湖水量增加,各河道水位上升,利于大船通航。
小题3:湄公河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季风气候雨热带同期利于作物生长,但易发生水旱灾害,修水利工程可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A正确;水稻种植业属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B、C、D错。选A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小题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依据图中气流的方向及位置,可判断此环流是南半球的低纬度环流;b气压带是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其成因是热力因素;a气压带为下沉气流,受其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Q地位于东南信风带内。故选A。
小题2:b气压带是上升气流,受其影响降水较多;Q地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内,盛行西南风;a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依据图中气流的流向,可判断该环流应为北半球的中纬度环流。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向的箭头是
[????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9分)

(1)2图四幅图中,表示1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特点的是_______图(选择填空)。
(2)北京的气温年较差为31.2℃,华盛顿(38.8°N)的气温年较差为25.3℃,北京的年较差大于华盛顿的主要原因是北京_________(选择填空)。
A.受海洋影响大??????????????? B.受暖流影响大
C.受地形因素影响大??????????? D.受季风环流影响大
(3)1图中A、B、C三支洋流的水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其中B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图中的大陆西海岸地区多火山和地震活动,试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5)若在1图图示范围内自南向北沿大陆西海岸旅行,沿途经过的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热带荒漠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的这种地域分布规律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
参考答案:(1)B?
(2)D?
(3)C、A、B? 有增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北美洲。
(1)结合甲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故与B图一致;
(2)北京大陆性气候强,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冷空气影响大,温度低。夏季则干燥少雨,气候干旱,温度高。北京为内陆,受洋流影响小;从地形上看北京与华盛顿都位于平原地区;故选D项。
(3)纬度位置决定水温高低;B为阿拉斯加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4)图示北美洲的大陆西岸多火山地震主要从板块交界角度分析。
(5)图示中美地峡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回归线--30°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0°--60°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呈南北方向有规律的递变为纬度地带性规律,以热量条件为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是世界某一区域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该地区位于30ºS—40ºS的南美洲东岸
C.该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7月份,该地区受西南风影响,降水丰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读图分析,该地区1月份气温高,是夏季,应位于南半球。夏季高温,降水少,冬季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位于亚热带地区,降水较多。可以判断是地中海气候,A错。该地区位于30ºS—40ºS的南美洲西岸,B错。该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对。7月份,该地区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北风,降水丰富,D错。
考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人口迁移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