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A.6月15日10时37分 B.6月16日10时37分 C.6月17日10时37分 D.6月16日11时37分 |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神舟九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故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而不属于河外星系。
小题2:“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时间)16日18时37分,中时区的区时较东八区区时晚8个小时,故当地时间为16日10时37分。
小题3:6月16日—6月29日,地球公转逐渐接近远日点(7月初),故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但不是最慢。
小题4:6月16日—6月29日经过夏至日6月22日,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点评:本题考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抓住“神舟九号”环绕的中心天体;区时计算的一般方法:所求时区=已知时区+时差,东加西减。并掌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基本特征: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等基本规律即可轻松解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中弧ACE为昏线,C为中点,弧AB与弧DE相等,A点纬度为700N,C点以东为东半球,此日A点处于冬半年。据此完成题。
小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
A.3:20
B.9:20
C.15:20
D.21:20
小题2:D点位于E点????????????????????????????????
A.正北
B.正西
C.东北
D.西北
小题3:在E地建天文观测站,其最佳的天文观测时间是???????
A.7月前后
B.3月前后
C.1月前后
D.9月前后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晨昏线、东西半球的判断和区时的计算,有图可知过C点的经线为20°W,也就是说20°W的地方时为18:00,那么两地的时差为(120°+20°)/15°=9小时20分,所以120°E的地方时为18:00+9:20=27:20。由于大于24小时所以减去24小时为3:20。选A。
小题2:D点位于E点西北。因为由图可知晨昏线不过南北两极,故E位于D东侧,有纬度位置判断,E位于D南侧,综合分析D位于E西北方向。
小题3:E位于南极圈内,7月前后南极圈内为极夜现象,故在E地建天文观测站,其最佳的天文观测时间是7月前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晨昏线的判读、东西半球的判断和区时的计算、方向的判断、天文现象的观测时间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C点所在经线时间的确定,可能有同学误判断为0时,这样小题1就易错选B。所以考试时包括平时练习时要细心,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受益终生。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6分)下图为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已知a点所在经线为30oW。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____。(2分)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时。(2分)
(3)图示这一天,a地的昼长时间是_________小时,
f地的昼长时间是_________小时。(4分)
(4)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从c点向正南方向水平发射炮弹,实际炮弹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4分)
(5)如图所示,d点位于c点的__________方向, 从a点到e点的最近路线的行进方向是_________???????。?? (4分)
参考答案:
(1)23°26′N,150°E?(2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直射23°26′N,此时a点的太阳高度为0,是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时刻为0点,所以直射的经线是与之相对的经线,为150°E。
(2)当150°E时刻是正午12点时,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是10点。
(3)图示这一天,a地位于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昼长时间是24。f地位于南极圈上,是极夜现象,昼长时间是 0时。
(4)图中a地位于北极圈上,此时不是正午。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是47°,其它各点根据图中数据判断即可,所以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dcab。假定从c点向正南方向水平发射炮弹,c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实际炮弹的运动方向是西南方向。(不考虑射程到南半球的情况)
(5)读图,根据各点的太阳高度及方位,可以判断,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读图可以判断,北极点位于ab所在的直线上,从a向e向西距离较近。a、e两点均在北半球,所以从a点到e点的最近路线的行进方向是先西北后西南。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之分
B.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和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昼夜长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季节更替,五带的划分。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是因为地转偏向力造成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判断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黄赤交角度数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D.恒星M是天狼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图中与地轴垂直的面是赤道平面,连接两条回归线的面是黄道平面,两个面之间的夹角是黄赤交角。目前核度数是23°26′,等于回归线的度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将总是直射赤道,不再作南北方向的往返移动。
图解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将总是直射赤道,不再作南北方向的往返移动。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口迁移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