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① B.② C.③ D.④ |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④来自太阳代表太阳辐射,③来自大气辐射并指向地面代表大气逆辐射,②来自地面代表地面辐射,①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可以通过环节①,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通过环节③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故选项C正确。
【小题2】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由于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不易被大气吸收,能量最为集中的可见光部分,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接收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容易被大气吸收,所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②所示,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海域风浪大于M海域
B.P地吹偏北风
C.Q地吹东南风
D.K地多为阴雨天气
【小题2】据图判断,此季节
A.旧金山森林火险等级低
B.陆地等温线总体向南弯曲
C.恒河进入枯水期
D.阿尔卑斯山雪线升高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气压值,图示为北半球高压脊。N海域比较封闭,风浪小于M海域,A错。高压中心气流是顺时针辐散,P地吹偏北风,B对。Q地吹西南风,C错。K地受高压脊影响,多为晴朗天气,D错。
【小题2】结合前面分析,此季节是夏季,旧金山炎热干燥,森林火险等级高,A错。陆地等温线总体向北弯曲,B错。恒河进入丰水期,C错。夏季,阿尔卑斯山雪线升高,D对。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不同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的轮廓图,读图后回答:(12分)
(1)该省东南部与西北部在降雨的雨量、PH值上有何区别?为什么?(7分)
(2)A地有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月牙泉,近年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水面缩小了2/3,试分析月牙泉水位下降、水量减少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1)东南部的降水量大于西北部;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省区轮廓可知,该省其甘肃省,其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大;而西北部深居内陆,属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所以整体东南部的降水量大于西北部。而东南部PH值要小于西北部,原因是:东南部受四川盆地吹来的酸性雨影响较大,而西北部受附近沙漠吹来的碱性颗粒的影响,使得其PH值较大。
(2)月牙泉水位下降、水量减少的原因有:自然原因:由于空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导致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萎缩导致冰雪融水、来水减少;本地区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为原因:农业快速发展,灌溉打井多,过渡开采地下水;城市用水量过大。
考点:降水量地区分布特点;PH值差异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为等值线(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若L为某区域某时刻1000百帕等压面,且甲、乙两地海拔相同,则( )
A.气压:甲>乙
B.气温:甲>乙
C.甲地气流上升
D.乙地气候干旱
【小题2】若L为南半球某大洋表面的等温线,且甲、乙两地纬度相同,则( )
A.甲处可能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
B.甲处沿岸地区受离岸风影响干旱少雨
C.乙处附近海域可能有世界性大渔场
D.乙处沿岸地区森林广布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规律是“凸高凹低”,即高压区等压面向高空凸,低压区等压面向低空方向弯曲;可判断甲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乙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压;甲的气压低,但气温甲不一定大于乙。选C正确。
【小题2】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L是南半球,则甲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说明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沿岸地区降水多,气温较高;乙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说明有寒流流经,沿岸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多荒漠分布,沿岸海域可能有世界级的大渔场。选C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等值线图。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图回答问题。1.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它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2.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
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C.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D.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E.5℃
F.7.5℃
G.10.5℃
H.12℃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仔细观察难发现,①到②、②到③、③到④三段直线倾斜程度只有②到③最小,说明这一段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最小,排除选项A B ,其原因是因为水汽凝结的过程中要释放出热量,故选C。
2.从右图中仔细观察,从海拔3000米的③处(山顶)气流下沉到海拔1000米时的气温增加值为150C,说明气流从到③到④气温的垂直增加率为7.50C/1000米,由此可以推出④处气温=15+7.5=22.50C,即可选出答案B
考点:焚风效应的形成
点评:本组题是需要考生所学的数学直线知识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结合来完成,试题难度较大。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热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