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题《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A.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B.北半球低纬度昼长和夜长的差值在变大 C.我国的河流均处于枯水期 D.北京的街头华灯初上,市民正在纳凉 参考答案:小题1: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在晨昏线上的点太阳高度为0°,选项C正确;P点是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地方时可能是0点和12点;P点图示时刻可能是极昼也可能是极夜;此时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不确定,所以P点移动方向也不定。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北半球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回答。(11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汉字造字中蕴含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及正午,据图4回答13-15题。  | 
参考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方向。若为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则门应朝南;若为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则门应朝北。
小题2:阳光射入门内的面积与太阳高度成反比,即太阳高度越大,屋内地面光照面积越小;反之越大。故A项由于全年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故屋内的光照面积也会变化,错误。B项夏至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故射入屋内的光照面积最小。正确。C项,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故正午射入屋内的光照面积最小。错误。D项春秋分日,由于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一样。(自赤道向两侧递减)。故正午射入屋内的光照面积也不一样。
小题3:由于北京时间17:00时,当地刚好为正午,计算当地的经度(由于时间较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故位于120°E的西侧90°);为30°E;而夏至日,正午时屋内地面的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表示正午太阳高度为4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45°)=90°-纬度差(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的距离);该日的直射点纬度为23.5°。计算得当地纬度可能为68.5°N或21.5°S。故该地可能为(30°E,68.5°N)位于欧洲北部北冰洋沿岸;或(30°E,21.5°S)位于南非高原。A项上述两地都不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区,错误。B项上述两地或为热带或为亚寒带,季节变化不明显;错误。C项尽管北冰洋沿岸位于极圈内,但此时为夏至日,北极圈内为极昼;错误。D项欧洲北部北冰洋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产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题。
小题1: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A.清明、惊蛰
B.立冬、立春
C.小雪、小寒
D.雨水 、处暑
小题2: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
A.①小雪或大雪
B.②立春或立秋
C.③春分或秋分
D.④芒种或大雪
小题3:当M位于③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B.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达到最大值
C.长江口的流量达到最小值
D.南亚盛行西南风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北京的昼长的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冬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短,故昼长时间接近应为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故选D项。
小题2:根据图乙中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的纬度位置判断,晨昏线与66°34"纬线相切则判断为冬至日或夏至日,故C错误;①应为冬至日或夏至日过后,A错误;晨昏线与90°纬线相切,判断为春秋分日,故②应位于春分—夏至日之间或秋分日—冬至日之间,B错误;④应表示冬至日或夏至之前的节气,D正确。
小题3:结合上题分析,当M位于③时,表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判断为夏至日或冬至日,则晨昏线与地轴的交角达23°26",为一年中最大值,B正确。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能通过读图分析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结合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特征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结合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图,画图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人口增长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