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二)
A.山体滑坡 B.水土流失 C.次生盐碱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图示反映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即属于立体农业模式。
小题2: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并结合图示的“山上林草”能起到保持水土的功能。
小题3: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量丰富,故A、B错误;而水污染严重与井灌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C错误;而由于该地区地表水下渗严重,故地表水不足,而地下水丰富,故适宜井灌农业生产方式,D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图示的基本信息综合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下图为“黑龙江农业战略格局分布图”和“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13分)
(l)黑龙江省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其发展的气候条件有_______。(6分)
(2)东北大米以其质优而闻名,促使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2分)
(3)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江平原充分利用_______,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其生态意义有_______。(5分)
参考答案:
(1)商品谷物农业(1分)?有利:雨热同期;光照充足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该地气候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该地属于季风气候,旱涝灾害较多 ,纬度高,受低温冻害影响,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2)市场需求是影响农民种植什么作物的决定因素,促使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市场。在较高纬度地区种植水稻,离不开科技因素的影响。
(3)三江平原充分利用沼泽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沼泽是独特的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称号,保护沼泽的生态意义是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污染,保持土壤肥力,良性生态系统。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我国某县(Q)北依燕山,缓坡地分布有由片麻岩发育形成的土壤。该县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境内百年栗树随处可见,是我国著名的板栗生产之乡(如图显示为该县生产的板栗)。早在20世纪40年代,位于我国东部的某国(R)从Q县采集种栗,并调集专家选择和Q县同一纬度(约40°N)的本土山区进行了栽培试验,其生长出来的板栗品质却与Q县板栗相差甚远。据此完成小题。
小题1:同一纬度的山区,R国生长出来的板栗品质不及我国Q县板栗,形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可能是( )
A.光热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小题2:Q县应分布在我国的( )
A.辽宁省
B.河北省
C.陕西省
D.甘肃省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小题1:我国东部的R国与Q县同纬度,气候条件相差不大;地形条件对板栗的生产影响不大;据材料可见,Q县是片麻岩发育形成的土壤,因此,土壤可能是形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
小题2:某县(Q)北依燕山,(约40°N)由此推测Q县应分布在我国的河北省。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
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厘米2·年)]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 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 ??????????(用沈阳数据)。
A.1101.6千克
B.11016千克
C.31016千克
D.110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据)?????、???;在河西走廊(用酒泉数据)????????????????????、???????????????????。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
(4)要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参考答案:(1)B
(2)T小(温度较低、无霜期短)?? S小(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关系和较强的分析地理数据,从数据关系中归纳出地理规律的能力。
(1)根据条件给出的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 〕公式,直接利用沈阳的数据计算即可。
(2)(3)根据四个城市的QTSW值,结合有关这四个城市的自然条件状况,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4)治理措施一般从原因入手,结合资料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水资源不足,故主要结合水资源的开源和节流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左图是我国某地区图,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右图是位于陕蒙交界的红碱淖,属于国家级的重要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几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红碱淖未来几十年内很可能完全干涸,难以摆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命运。
(1)下图为①区域近年大力推广的生产模式,简述其优势。(6分)
(2)③地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和自治区水果蔬菜基地,评价③地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8分)
(3)结合以上图文材料分析红碱淖萎缩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6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2分),减弱了对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此地的主要资源是煤,煤炭的缺点是发热效率低,污染严重。这种生产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把煤炭进行深加工,把生产的废弃废渣重新加工利用,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产生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2)③地位于宁夏平原,气候较干旱。优势条件是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不利条件是降水少,季气温低,风沙危害严重。
(3)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答。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人为原因是上游宁夏和河套地区用水过多和当地开矿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环境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