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下面题。
1.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密集而发达,不是其发展的区位因素是2.该地区的工业主要是
A.平坦的地形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E.耗能源多的工业
F.耗原料多的工业
G.科技水平高的工业
H.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工业化)的优势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与东南亚相邻;②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大,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③社会经济条件好: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④改革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科技实力较为薄弱,所以该地工业区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目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已经在南京高新区开建,重点引入芯片研制、功能模块、元器件制造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南京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北斗”产业应用发展基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南京“北斗”产业应用发展基地2.该产业基地的建立,对南京市发展的影响是
A.属于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B.企业间通过共用基础设施建立联系
C.对原料能源的依赖程度高
D.内部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高
E.城市化水平提高
F.城市污染加剧
G.产业结构升级
H.高等院校集中
参考答案:1. D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是国家精心布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高技术产业,内部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高,产业国有化。不是自发形成的,A错。不是简单的几个企业间的联系,是国家出于经济建设,国防安全考虑的布局,B错。对能源依赖少,是高技术产业,C错。只有D对。
2.在南京建立该产业基地,不会导致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城市化水平不会因此升高,A错。高技术产业要求环境质量高,产业以环境的污染少,不会加剧城市污染,B错。基地的建立,会带动一批相差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从而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C结。南京本是一个高等院校集中的城市,科技人才多,但不会因基地建立,改变高校的布局,使高校集中到一起,所以D错。
考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区位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三角坐标统计图,回答下题。
1.若该图表示工业部门对不同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a、b、c分别表示原料、能源和市场(不考虑其它因素)。则①、④代表的部门最有可能是2.若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则图中四点最能体现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A.①炼铝、④石油加工
B.①制糖、④炼铝
C.①钢铁、④电子
D.①汽车、④纺织
E.①
F.②
G.③
H.④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三角坐标图应首先找坐标轴,然后平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轴,所以①b能源比重高,为动力指向型工业;④ac原料和市场的都比重都较高,可能为石油加工业。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劳动力投入多,科技水平低,图中③劳动力指数最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山西省某地区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该地区经济的核心是2.围绕能源开发,该地区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铁—钢
⑤煤—电—钢
A.采掘业
B.加工工业
C.原料工业
D.冶金业
E.①②③
F.②③④
G.①②④
H.③④⑤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1985年采掘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最大,是该地区的经济核心。故选A。
2.该地区是能源主要是煤炭,并且铝、铁资源丰富,所以构建的产业链是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 。故选C。
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下是记者对我国某地相邻的两个村书记的采访记录,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个村可能位于我国的2.有关两村农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四川盆地
B.华北地区
C.江南丘陵
D.云贵高原
E.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农业技术,而乙村经营粗放
F.甲村生产多样化,而乙村生产单一
G.甲村收入高,而乙村收入低
H.甲村以二、三产业为主,乙村以一、二产业为主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1)由大炕头、老三样(核桃、苹果和大枣)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2)从两村的情况来看,都是是农业为基础,甲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绿色蔬菜园区、村办企业和民俗旅游,甲运用了现代化农业技术,生产多样化,收入高。错误的是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