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A.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减小 B.赞比西河河口盐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C.圣地亚哥炎热干燥 D.悉尼的气温达一天中最高值 参考答案:小题1: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由于弧AB表示晨昏线,可推知经线OC的地方时是12点或者0点;又因∠COD所在区域与另外区域日期不同,推知经线OC是180°经线(人为日界线)或0点所在经线(自然日界线);两者结合可知OC只能是0点经线,OD是180°经线。又因∠COD=120°、点O是南极点,可以计算出经线OC为60°W,所以可以根据时间计算知识得出此时的国际标准时(O°经线上的地方时)为4时。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06年8月24日,北京时间21点20分,在捷克的首都布拉格(14.5?E,50.5?N)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通过的决议中规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据此,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北京位于东8区,捷克的首都布拉格(14.5?E)位于东1区。北京时间21点20分,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布拉格的区时为14点20分。
小题2:8月24日接近于秋分时节,根据地球公转轨道图可知近日点处为冬至,按公转方向依次为春分、夏至、秋分。所以此时的地球可能位于图6中②处。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答时注意区时的计算步骤以及地球公转轨道图的相关解读技巧。
【思维拓展】
1.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2.怎样在地球公转道图上确定节气
如图所示:首先根据晨昏线与光线垂直的原理,在A、C两图上画出晨昏线。A图在北极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可克定为夏至日;C图在北极周围出现极夜现象,可确定为冬至日。然后可根据地球公转方向,确定B处为秋分日,D处为春分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观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并作详细记录。以下是6月22日(夏至日)观测记录。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观测时刻 (北京时间) | 3:50 | …… | 11:10 | 11:20 | 11:30 | …… | 18:50 |
| 太阳高度 | 0゜ | …… | 65゜20’ | 68゜30’ | 65゜20’ | …… | 0゜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是当地正午(即当地地方时12时),结合上表“太阳高度日变化表”可知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是对应的北京时间是11:20(东八区区时即中央经线东经120°的地方时),12-11:20=0:40,即两地相差40分钟,根据经度经度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可知两地相差40分钟,也就是经度相差10°;根据东早西晚,东经120°地方时为11:20,则地方时12时所在的经线为130°E;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来计算该地所在的纬度,此时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且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8°3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同减异加”,即68°30′=90-︱当地纬度-23°26′︱,由此可算得该学校纬度约为45°N。所以A项正确。
小题2: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到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另外半球相反;据此可得出同一地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6月22日即夏至日)的昼长等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2月22日即冬至日)的夜长,根据日出与日落的太阳高度角为0°,结合上表可知6月22日的昼长(日落-日出)为18:50-3:50=9时,所以12月22日该地的夜长=9时,C项正确。
小题3:当该校于北京时间(经线120°E地方时)6点整日出,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东加西减),即为该校(130°E)地方时=6时+4分钟×(130°-120°)=6时40分,由此可判断当校为昼短夜长,即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A项错误;而北京市位于北半球,此时应是昼短夜长,B项错误;根据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此时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项正确;只有地球公转越靠近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越快,此时无法确定地球公转是靠近近日点还是远离近日点,所以无法得出“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C项错误。
小题4:根据日出日落方位判断的基本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太阳正东升,正西落(适用全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北半球适用);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南北半球适用)。结合题目,7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东北方,日落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西北方,所以B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读后回答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丙、乙、丁
B.乙、丁、丙、甲
C.乙、丙、丁、甲
D.甲、丙、丁、乙
小题2: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
A.当日18时
B.次日18时
C.昨日18时
D.当日6时
小题3:甲、乙、丙、丁四地中,肯定位于西半球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乙和丙
D.甲和丁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纬度越高昼夜差距越大可知,甲昼长12小时、乙昼长24小时、丙昼长13小时、丁昼长10小时,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的是甲、丙、丁、乙;
小题2:根据图示丙地的昼夜分布判断,图示反映丙地日出为北京时间2点。则0时区时间较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故计算得前一天的18时。
小题3:根据0时平分黑夜,12时平分白天,从而可以依据北京时间计算出四地的经度,位于西半球的是丙和乙。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分布与纬度的关系、区时计算的方法:所求区时=已经区时+时差,东加西减。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及时总结规律,应用规律解题,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迹,当北京时间6点时,太阳运动至③点,测得当时太阳高度角为4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太阳在这一天中的运动过程依次为
A.②一③一④一①—②
B.①—②—③一④一①
C.②—①—④一③一②
D.①—④一③一②一①
小题2: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70°S,30°E)
B.(70°N,150°W)
C.(70°S.150°W)
D.(70°N,30°E)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因为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自行向东自转运动的,所以太阳视运动的方向和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因而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正确。
小题2:当太阳视运动到达③位置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因而此时应该为当地的正午12点,结合题目条件,此时北京时间为6点,所以据此可以推导出该地的经度为150°W;由图示还可以看出,该地次日恰好出现极昼,正午的太阳高度为40°,只需要找出直射点的纬度就可以算出该地的纬度,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又和恰好出现极昼地点的纬度互余,所以该点纬度为70°,结合太阳视运动的方向,为顺时针,因而该地为北半球,B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运动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