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由于P点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根据OP的时间差与PQ的相等知其经度差相同,由于纬度越低经度间距离越大,所以OP的长度小于PQ的长度,即L1<L2。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作图:请作出西九区的经度示意图。 参考答案:作图略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理论状况下,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而纬度相同的地点,自转速度相同,故而A正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故而B项错误;自转线速度越大,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公转速度最快时,为每年的1月初,不能确定昼夜更替周期是否最短。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②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 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66°34′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小题2】此时北半球正值( )
A.春分
B.秋分
C.夏至
D.冬至
参考答案:【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黄赤交角为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根据图中可知,β为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故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正好等于北回归线的度数,故为23°26′。
【小题2】根据图中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考点:该题考查黄赤交角和夏至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图1和图2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图1 图2
图3
(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 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3)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且此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 。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M地昼长为________。
(5) Q地对跖点是 并在下图中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用折线)
参考答案:(1)21°S,105°W (2分)
(2)39°;(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太阳直射点和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之和是90度,有图可知,北半球出现极夜的纬度是北纬69度,所以90-69=21,又因北半球的出现极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是南纬21度,经度是据图可得,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1°S,105°W。
(2)由第一小题得知,太阳直射在21°S,根据公式可以算出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9度,由此可以得出,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合适的夹角为39度;由此进一步可以推出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46°52′。
(3)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此时太阳直射21°S,所以越往北黑夜越长,故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M地昼长要先算出M地所在经线的时间为4点,说明M地此时为4点钟日出,故昼长为16小时。
(5)对跖点(也称对趾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故Q点的对趾点为69°S,75°E;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为该地刚好出现极昼,0点钟日出,0点钟日落,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2度。据此画出图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和晨昏线的综合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变化规律、对趾点的有关知识等。
本题难度:困难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主要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