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与地图》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六)
A.12—11—6 B.10—9—7 C.12—10—9 D.11—9—7 |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300米<10孔地面海拔<400米,10孔岩层顶面标高(即10孔岩层顶面海拔)为55米,10孔的孔深=10孔地面海拔-10孔岩层顶面标高,所以245米<10孔的孔深<345米,只有B. 300米符合题意。
【小题2】背斜脊线是中部高,两侧低.地面海拔在300-400米之间的岩层顶面标高中,11孔的85米最高,
背斜脊线是中部高,两侧低;85米比上下两侧的55米高,所以在脊线附近.因此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该孔; 地面海拔在400-500米之间的岩层顶面标高中,9孔的70米最高,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该孔;经过11孔和9孔的只有答案D.11-9-7.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读图4,完成1-2题。
1.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该区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四地最易发生泥石流的是2.乙图为甲图中某地部分等高线,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行进路线。某游客恰好处在O点,其正确的逃生方向是
A.①
B.②
C.③
D.④
E.OA方向
F.OB方向
G.OC方向
H.OD方向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泥石流灾害。
1.泥石流最易发生于河谷地带。
2.应对泥石流灾害,正确的逃生方式为沿着山坡向高处跑,故B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读图完成下题。
1.比较甲图与乙图的地理信息,判断2.关于甲、乙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3.近年来,对C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②地下水位上升 ③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
④加剧土地盐碱化、荒漠化?⑤加剧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
A.甲图比例尺较大,范围较小
B.甲图比例尺较小,范围较大
C.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D.图中A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
E.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F.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G.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H.科技发达,政府支持
I.①②③
G.①②④
①③⑤
②④⑤
参考答案:1. B
2. B
3.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甲图是以20经度、纬度为比例尺,乙图是以10经度、纬度为比例尺。所以甲图甲图比例尺较小,乙图比例尺较大。图幅相同,比例尺大的实地范围小,比例尺小的实地范围大。A点位于巴西境内处于西半球,B点位于印度境内处于东半球,根据方位判断出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2.巴西农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上交通便利。印度宽广的平原,低矮的高原使得印度耕地面积广阔成为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这些都是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
3.近年来对亚马孙流域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加剧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不利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大。通过地图判断出两区域的名称,巴西、印度。巴西农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上交通便利。印度宽广的平原,低矮的高原使得印度耕地面积广阔成为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这些都是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对亚马孙流域的掠夺式开发加剧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若此图表示等高线地图,①、②、③海拔高度分别为600m、400m、70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若此图表示北半球等压线图,①、②、③线分别为1000hp、1005hp 997.5hp,则
A.④点的海拔可能为500m或400m
B.甲、丙为分水岭
C.①处能够见到②、③两处
D.乙处可能发育成河流
E.②地的风向为东北风
F.①、④两地中风速较快的是④
G.甲处可能为阴雨天气
H.乙处可能为晴朗天气
参考答案:1. A
2.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1.注意与④点所在等高线相邻的等高线不仅 500M,还有400M(②点所在等高线);故利用等值线分布规律判断A正确。
2.若为北半球等压线,且①、②、③线分别为1000hp、1005hp 997.5hp,故判断:A项②地的风向根据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画出风向为东北风,正确。B项由于①处等压线分布更密,故风力较大;错误。C项甲表示高压脊,天气晴朗;错误。D项乙表示低压槽,多阴雨天气;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1.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2.B点此时的温度为20 ℃,若只考虑海拔因素,那么甲峰与乙峰的温度分别为3.上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是
A.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2470米
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
D.H地比B地降水多
E.15.5 ℃,14.5 ℃
F.22.5 ℃,13.5 ℃
G.22.5 ℃,14.5 ℃
H.13.5 ℃,14.5 ℃
I.101米
G.198米
298米
601米
参考答案:1. D
2. A
3.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信息,甲山海拔1150,乙山海拔1320,故两地的相对高度170米,A错误;CD处等高线“凸低为高”,为山脊;EF处等高线“凸高为低”,为山谷,B项错误;山坡的朝向应垂直于等高线指向低处,注意应用图示的指向标判断方向,故H处山坡朝向东南,C项错误;根据图示的风向,则H处位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B处位于盛行风向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D正确。
2.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B点的海拔为400米,故与甲山高差75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的规律计算,甲山气温较B点低4.5°C,B点与乙山的高差920米,故气温较B点低5.5°C。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图示等高距为200米,陡崖处有2条等高线重合,故可计算其高差为200---600米,故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常规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等高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基本原则应用;②能利用等高线分布判断坡向,并结合风向判断地形对降水量分布的影响;③掌握海拔高度的差异对气温高度的影响基本原则。④掌握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和应用。
本题难度:困难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海洋地理》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