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下面明清时期和2002年武汉的城市形态示意图及相关信息,完成下面各题。(16分)

(1)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得益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简要说明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形态的变化有何影响?(3分)
(2)汉阳,汉水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明初时期汉江改道,改道前,汉江应位于汉阳城的北部还是南部?描述改道时汉口所在地的地理环境?(4分)
(3)城市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要创建宜居城市环境,洪涝、酷暑是武汉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分别分析这些不利条件形成的原因。(6分)
(4)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郊区湖泊众多,简要分析这些河湖湿地对武汉宜居城市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水路交通。 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城市沿交通轴线发展,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2)南部。 改道时汉口以平原地形为主;荒洲广布,人口稀少;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大江大河,水量大,洪涝灾害频繁。(任意答出3点)
(3)①洪涝: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梅雨)雨季时间长,降水量大,河流水位高;武汉上游的长江流域内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流不畅;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
②酷暑:夏季7~8月由于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又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形成高温酷暑伏旱天气。
(4)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湖泊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河湖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本题解析:
(l)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铁路、公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形态的改变。
(2)从名称上分析其位置。从地形、河流等方面分析地理环境。
(3)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洪涝、酷暑的成因。
(4)湿地对城市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图14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
[?]
A.③④
B.①③
C.①⑤
D.②④
2、?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
A.劳动力廉价丰富?
B.政策支持?
C.产品需求量大?
D.交通便利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城市的形成与甲市区位相同的是
[?]
A.拉萨
B.攀枝花
C.深圳
D.武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从1949年至今的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下列关于城市化意义的说法合理的是(?)
A.城市化过程中能够大量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小城乡差别
B.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以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
C.一般情况下城市化能够较为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D.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争夺劳动力的情况,所以会极大地降低整体社会效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城市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地域的变化,引起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下图(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 ]
?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②③①④
? D、③④①②
(2)对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
?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