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六)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分析,乙地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地貌形态是山岭,所以是向斜成山,A对、B错。 甲地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从地貌形态看是山谷,所以是背斜斜成谷,C错。丙地岩层发生措动的位移,是断层构造,D错。
小题2:内力作用使甲地拱起,形成背斜构造,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较松散,易被外力作用侵蚀,形成谷地,B对。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A错。沉积是在低洼处,甲处是拱起,地势较高,C错。火山活动是岩浆活动,图示没有岩浆活动,D错。
小题3: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或能量,磷矿石、石油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A对。钢材是工业产品,不是自然界的,B错。雷电存在于自然界,但是不能用于生产、生活,C错。玉米是农业产品,不是自然界的,D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与“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相对应的是
A.虎跳峡—云南石林—海南岛沙滩—雅丹地貌
B.长江三角洲—海蚀柱—桂林山水—丹霞地貌
C.黄土塬—钟乳石—荆江曲流—风蚀洼地
D.荆江曲流—溶洞—长江三角洲—风蚀蘑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甲、乙两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向斜成山,乙为背斜成山
B.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C.乙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D.乙处地貌是断层形成的
【小题2】甲、乙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原因是( )
A.甲受挤压,经侵蚀;乙受挤压,经侵蚀
B.甲受张力,经搬运;乙受张力,经沉积
C.甲受挤压,经风化;乙受挤压,经侵蚀
D.甲受张力,经侵蚀;乙受张力,经断裂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甲、乙均为中心老、两翼新,为典型的背斜构造,甲为背斜成山,乙为背斜成谷,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处因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A、B、D错;乙为谷地,易发育河流,C正确。
【小题2】背斜是受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由于地壳抬升被侵蚀而出露地表。
考点:构造地貌判断;地表形态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题。
小题1:喜马拉雅山脉是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板块相撞而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小题2: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
B.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D.乙图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褶皱山脉。根据地理位置①—亚欧板块;③—印度洋板块。
小题2: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属于消亡型边界。我国台湾岛就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的。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基础知识题。学生只需熟练掌握板块构造示意图和板块边界类型即可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测量高度是8844.43米。据此完成题。
【小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小题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活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主要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故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小题2】若只考虑内力作用,则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应抬升了约20000米,但任何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区在内力作用地壳上升的同时,受外力侵蚀作用而使海拔只要8844.43米。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地貌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宇宙中的地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