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A.岩浆、侵入岩、喷出岩 B.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C.侵入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D.侵入岩、喷出岩和沉积岩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和地壳共同构成。
【小题2】“三大类岩石”是指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小题3】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符合的是③。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7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的“中国丹霞”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的第八项世界自然遗产。
材料二 下图为丹霞地貌和“中国丹霞”六个风景区所在区域图。
(1)分别指出以下丹霞地貌风景区所位于的省区。(6分)
①(龙虎山)________、②(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图中4代表沉积岩。分析完成问题。
小题1:1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小题2:指向3的箭头b代表的是( )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小题3:下面四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指向4的箭头作用形成的是(?)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地球内部的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这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为岩浆,2为岩浆岩,3为变质岩,4为沉积岩;a为上升冷却凝固,b为变质作用 。
小题1:据结构图所示1只能生成2,而其他物质都可以形成1,故1代表岩浆。?所以选D。
小题2:据上述分析 ,b为变质作用 。故选C。
小题3:指向4的箭头应为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B、D为内力作用,C为外力作用。故选C。
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大,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题目信息的把握,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学生要利用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进行推导。
【指点迷津】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
【规律技巧】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 2011 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受 11 日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以颗粒或气候形态存在于大气中并随大气环流扩散;从 4月4日晚开始福岛第一核电站又向大海中排放含有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
材料二:日本核电站分布示意图
(1)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此次海啸发生的原因。
(2)描述日本核电站分布规律并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站的原因。
(3)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专家明确指出“近期(3~4 月)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比较小”。请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原因。
(4)沿海核电站污染近海水域,因为它向海洋排放
A.重金属
B.热水
C.粉尘
D.废气
参考答案:
(1)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2分)
(2)日本核电站多沿海分布(1 分)。 群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日本科技力量雄厚; 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任答三点得3 分)
(3)从大气环流方面看,亚洲东部此时盛行偏西风(1 分),核辐射物质会向偏东方向扩散,而我国位于日本西侧(1 分);从洋流方面看,日本东部受日本暖流影响(1 分), 含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向东至东北方向输运(1 分),因此也不会对我国海域造成影响。
(4)B(1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2)本题考查新能源核电的特点。根据图表判断:日本核电站多沿海分布去,其大力发展核电的原因是群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日本科技力量雄厚;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3)本题考查污染物的扩散与风向和洋流之间的关系。该季节主要吹西北风,污染物向东南风扩散;日本附近受日本暖流影响,其流向为东北。
(4)本题考查海洋污染。沿海核电站主要排放大量的冷却水,使海水温度升高,影响海洋生物。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评:海洋污染的来源于陆地污染物排放,以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尼罗河与刚果河是非洲两条主要河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两水系的支流密度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气温
小题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分别是:
A.雨水、冰雪融水
B.冰雪融水、雨水
C.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D.雨水、雨水
小题3:图示区域主要包括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
③印度洋板块?④美洲板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可知,图中两河流是尼罗河和扎伊尔河。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河流支流少,水量小。扎伊尔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支流多。A对。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都有影响 ,但不是最主要直接影响因素,B、C错。气温对河流支流多少影响不大,D错。
小题2:尼罗河、扎伊尔河都是主要流经热带地区,气温高,永久积雪冰川少,冰雪融水不是主要补给水源,A、B错。非洲大陆有热带大陆之称,基本上没有季节性积雪,不会是主要补给水源,C错。两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主要是降雨,D对。
小题3:图示区域的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所以C对。非洲板块北面是亚欧板块,图中没有显示出,美洲板块在图中也没有显示,A、B、D错。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宇宙探测》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