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16:41: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读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 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C、该城市的道路网状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 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11年7月3日下午3点开始,2011年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成都,连续3个多小时的强降雨,造成了成都市内交通局部瘫痪。这场暴雨,让成都成为泽国,城区内上百处低洼之处,积水至人膝部,达半米之深,到处可见有汽车泡在水里无法走动,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表示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小题2: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下图),造成此次成都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异常导致环节a增强?②热岛效应导致b环节增强 ③排水设施不足导致c环节受阻?④地面硬化导致d环节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降水过后,自然状态的洪水汇集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面阻力作用、下渗,降雨后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洪水,洪水最高水位时间滞后降雨量最大时间,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最大值也应该滞后降雨量最大时间,城市化后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面阻力减小,洪水汇集时间缩短,汇集的水量增大,所以城市化后,洪水水量最大值及其出现时间都要比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洪水量大,出现的时间早,修建水库后,由于水库可以对径流起到调节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后洪水最大值和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要比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洪水量小,出现的时间晚,根据以上过程可以得出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对应的曲线是①,故答案选A。 小题2:此次成都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暴雨,二是城市化对地表径流汇集过程的影响,对照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可以得出造成此次成都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是①气候异常导致环节a(暴雨)增强,加之④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导致d(地表径流)环节增强,洪水水位迅速上涨,河道排水能力较差,而形成城市内涝,故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
小题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小题3: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是
A.住房紧张
B.环境污染
C.入学困难
D.交通拥挤
小题4: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A.绿地面积
B.建筑风格
C.饮食习惯
D.服装服饰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导致地下水减少,地表水增长,汛期洪峰流量加大,城市内涝现象明显。
小题2: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导致地下水减少,地表水增长,汛期洪峰流量加大,城市内涝现象明显。
小题3:城市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及城市环境的污染严重等。选择B项。
小题4:不同的地区,建筑风格的不同的。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示为某大城市1947年和1981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图回答。

(1)由图可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是?。
(2)分析该趋势在图中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1)郊区城市化(或城市区域扩大)
(2) a.人口向郊区迁移;
b.工厂向郊区迁移;
c.郊区新建商场和公园绿地;?
d.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城市化。
(1)图示反映城市规模扩大。
(2)注意结合图示的城市化表现:有城市人口规模扩大;郊区出现卫星城;工厂向郊区扩散;商业区向郊区发展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