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自然灾害】(10分)
近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据资料回答: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1)据图表找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并分析其成因(6分)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干旱和洪涝(2分)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灾害较为频繁(2分)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是的旱涝灾害的影响加大(2分)
(2)管理者的理由: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2分),导致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2分)
本题解析:
(1)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可知,干旱和洪涝是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其原因从引起旱涝的原因及受灾体去分析。
(2)渭河流域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渭河洪水泛滥是因河流的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所引起的,所以管理者应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去分析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2月初,持续的强降雨使得法国西北部洪水泛滥,导致西北部多个城市被洪水淹没,数千个家庭断水断电。下图为法国部分区域图。

(1)根据材料,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角度分析本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4分)
(2)说出图示区域河流下游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洪水来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稠密。(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
(2)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加强雨情和水情监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6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
本题解析:
根据材料持续性降雨判断,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所以洪水来量大。根据图例中海拔高度判断,这里的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结合前面分析的原因,下游排水不畅导致洪灾较多,所以要在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此外,加强雨情和水情监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也是重要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选修5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公里)和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5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9分)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①震源浅,两次地震产生叠加影响;②建筑物抗震强度低;③震中附近人口密度较大。 (9分)
(2)加强监测预警及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发生后,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应对。(6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地震的破坏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有:①地震震级本身的大小;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即离震中的距离大小;④离地表破裂带的距离;⑤当地的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⑥房屋建筑物的质量。依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级并不高,但是震源深度只有十几公里,比较浅,故破坏性大;而且是连续发生,当两次地震叠加时,破坏性会增大。材料中提到“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5人。”说明人口密集区离震中较近,即震中距较小,且人口密度较大,故破坏性大。根据图中提到的地震发生位置:横断山区附近。此处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差,故破坏性大。因当地经济条件落后,故建筑物质量较差,故破坏性大。材料中还提到“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说明地震引发了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救援,还会增大地震所产生的危害。
(2)针对地震破坏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和所产生的危害,加上地震的不可抗拒性,故在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时要注意做到:加强监测预报,并有提前做好的应急措施,做到应急物资的准备,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进入救援状态;提高人们对地震的防灾减灾意识,减小在地震发生的短时间里做好自我应对;在建设时,依靠科技,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洪水和涝渍容易同时发生的地区是
[? ]
A.江河上游地区
B.河流下游低洼地区
C.蒸发微弱的高纬地区
D.降水丰富的山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参考答案:
(l)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本题解析:
(l)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堆积物、充足的水源。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太行山脉,对比图中甲乙两地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坡(谷)上,坡度较陡,同时又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通过该山谷的除河流外,还有铁路线。丙处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