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判断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4分)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春季和秋季。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本题解析:
(1)读图可知,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原因是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原因是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关系、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鼠灾和蝗灾是我国发生频率较高的两种生物灾害。据此完成1~2题。
1、鼠灾除了危害粮食作物生长外,还会:①破坏森林和草场、②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③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④造成渔业减产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近十几年来,我国蝗灾趋势加重的原因主要有:①气候异常、②蝗虫的夫敌减少、③生态环境恶化、④农药使用量减少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1、A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2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2分)。
(2)A地:风暴潮(2分);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2分)。护坡固坡、植树种草。(2分)(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1)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解答本题,必须掌握台风(气旋、低压)的特点。气压,中间低,四周高—经过前后,气压先高,然后气压降低,过境后气压升高;风力,台风眼附近风力最大,过境前,风力较小;台风眼靠近时风力大,台风眼控制时,无风;过后风力继续增大,再后,风力减小。
(2)考考查自然灾害,考生必具体地区具体分析,在A地近海,地形平坦,可以发生洪涝、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B地,地处山地和丘陵,地势陡峭,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对于泥石流和滑坡防御措施归纳几个字——避(监测、预报、疏散)排(排水)挡(挡土墙等支挡、植树种草)减(清理坡上的部分土石,提高稳定性)压(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发展)固(灌浆,提高强度、植树种草)等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时期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1)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华北一带冬春常遭受风沙灾害,__________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2)造成北方地区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行为,造成__________的恶果;在林区的__________行为,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3)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常与__________锋过境有关,若该锋过境时,锋前的暖气团水汽含量丰富,在我国北方又常形成__________天气。
(4)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北 西北 西北季(或西北或冬季)
(2)气候异常(冬季风强劲且多,厄尔尼诺等) 过度开垦(或滥垦) 过度放牧 草场退化 过度砍伐
(3)冷(或快行冷) 暴雨
(4)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建立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的原因、分布的规律和治理的措施。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在冬春季节常盛行冷锋天气,尤其是快行冷锋过境,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团,寒冷干燥,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水汽少,冷锋过境时常难以形成降水,强劲的西北季风将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常形成沙尘暴天气。2000年北方气候异常,冬季风特别强劲,空气特别干燥,降水特别少。加上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草场资源、森林资源,造成草场退化、森林覆盖率下降、地表水分减少,加剧了沙尘天气的横行。针对我国北方多沙尘天气情况,我们必须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森林资源,要退耕还草、还林,植树种草,建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健全法规,同时要配上工程固沙治沙,加强生态管理。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1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 旱灾频次
| 水灾频次
|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 32
| 219
|
松辽平原
| 169
| 357
|
环渤海平原
| 415
| 799
|
黄淮平原
| 846
| 1407
|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 949
| 2151
|
小题1: 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4分)
小题2: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分)
小题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小题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小题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表,可知概括出,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小题2:此题不难,注意审题“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地区的原因。
小题3:此题主要关键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措施是有区别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