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大全《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A.西北 B.正南 C.西南 D.东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台风。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该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示意。读图,回答问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等压线可知,1010<Pa<1015、1005<Pb<1010、Pc=1005.所以三地等压线的关系是Pa>Pb>Pc。
小题2: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冷锋活动,所以不可能形成泥石流。
小题3:寒潮是高纬度形成高压中心,冷气团势力强,易从高纬向低纬流动。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关于台风的形成机理,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当低纬地区海水表面温度超过27.5℃的时候,空气的扰动(如局部雷电等)就会导致热带气旋在该类海域诞生。热带气旋在低纬海区移动过程中,可能逐步加强发育成强热带风暴,直到台风、强台风,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材料二: “莫拉克”台风于2009年8月9日在福建省宁德市登陆,图为宁德市在“莫拉克”台风登陆前后的风速变化。
(1)据图判断台风中心经过宁德市的时间并说出判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一,试说明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加强的大体过程。(6分)
(3)扼要阐述人为干预海面限制热带气旋加强过程的基本原理。(8分)
(4)有人设想:对热带气旋经过的海面进行人为干预限制其加强的过程,降低台风形成的几率,减轻此类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简述你对这种设想可行性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 18 时,台风眼(台风中心)风力最小,图示18时风速最小。
(2)从途经的表面温度超过27.5℃的表层海水获得能量、水蒸气;(2分)所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大于消耗量;(2分)其中心的气压逐渐下降,周围的气压梯度随之加大,强度得到加强。(2分)
(3通过降低热带气旋所经过海面的表层水温,(4分)使得其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的补充量都低于其消耗量。(4分)
(4) (答赞成或不赞成都可以,只要理由充分都可适当得分)
赞成(2分):可以通过机械措施,如使深层海水和表层海水混合达到热带气旋经过海面降温的目标。将预防灾害天气和进行救灾的费用,预先用在海面干预中。(6分)
不赞成(2分):首先,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当我们通过人工干预,使得一个区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时,就同时改变了近海面气压场的态势,势必也就干预了热带气旋运行的路径。其次,干预措施将消耗巨大的物力,极可能得不偿失。再者,这样的干预本身,还可能引发目前无法预见的变化。(6分)
本题解析:
(1)台风中心经过宁德市的时间为18 时,理由是台风眼(台风中心)风力最小,图示18时风速最小。
(2)由材料一可以判断,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加强的大体过程是从途经的表面温度超过27.5℃的表层海水获得能量、水蒸气;所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大于消耗量;其中心的气压逐渐下降,周围的气压梯度随之加大,强度得到加强。
(3)人为干预海面限制热带气旋加强过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降低热带气旋所经过海面的表层水温,使得其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的补充量都低于其消耗量。
(4)可以分赞成和不赞成两方面分析并说明理由。
赞成:可以通过机械措施,如使深层海水和表层海水混合达到热带气旋经过海面降温的目标。将预防灾害天气和进行救灾的费用,预先用在海面干预中。
不赞成:首先,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当我们通过人工干预,使得一个区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时,就同时改变了近海面气压场的态势,势必也就干预了热带气旋运行的路径。其次,干预措施将消耗巨大的物力,极可能得不偿失。再者,这样的干预本身,还可能引发目前无法预见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12年9月7曰,云南省弈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公里)和 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位置如下图所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4分)
参考答案:
(1)①两个地震先后到来会有叠加效应,余震多;②震源较浅,导致烈度大;③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筑物抗震强度低,倒塌情况严重;④震中位于县城,人口密度较大。(答出任意3点,即得6分)
(2)①前期发生多次地震,岩体破坏,土质疏松。②灾后持续的降雨,导致土层松动,易形成滑动面;(4分)
本题解析:
(1)地震的破坏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有:①地震震级本身的大小;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即离震中的距离大小;④离地表破裂带的距离;⑤当地的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⑥房屋建筑物的质量。依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级并不高,但是震源深度只有十几公里,比较浅,故破坏性大;而且是连续发生,当两次地震叠加时,破坏性会增大。依据图中震中位置可知,震中附近人口密集,即震中距较小,且人口密度较大,故破坏性大。根据图中提到的地震发生位置:横断山区附近。此处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差,故破坏性大。因当地经济条件落后,故建筑物质量较差,故破坏性大。材料中还提到“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说明地震引发了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救援,还会增大地震所产生的危害。
(2)此题可从滑坡形成的条件入手。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形成条件是:地表物质松散;形成一定的软弱面;有一定的动力(重力或者雨水冲刷等)。材料中提到“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说明由于地震导致地表物质破碎,容易形成软弱面,又因多日降水,导致图层松动,软弱,面很脆弱,容易形成滑坡。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问题。
小题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小题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小题3:图中甲地和乙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的先后不同
D.水利建设不同
小题4: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小题1: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广大,出现次数多,应该为干旱。台风只能影响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没有洪涝灾害;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没有寒潮天气。
小题2: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广大,出现次数多,应该为干旱。台风只能影响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没有洪涝灾害;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没有寒潮天气。
小题3:由于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不同,可能对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而导致南旱北涝或北涝南旱;故选A项。
小题4:丙区域为云贵高原,由于喀斯特地貌不容易储存地表水,土壤水分比较缺乏,导致干旱。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世界地理》试题预.. |